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動作協調才能奏出好音樂

要讓孩子能把音樂放到樂器上, 首先要説明孩子把音樂放到身體裡。 身體動作協調的孩子, 才能演奏出好的音樂。

音樂學習並不就等於樂器學習。 但幼兒是否需要音樂活動, 需要什麼樣的音樂活動呢?玫表姐把這個問題提給了多多媽。 多多媽想出了一個辦法, 去看看音樂家的成長經歷, 尤其是幼年的經歷, 從中發現正規音樂學習前應該做好什麼準備。 她很認真地跑到圖書館查了很多資料, 頗有心得。 她的感想和問題很多, 覺得電子郵件都不利於交流了, 乾脆和玫表姐商量, 兩人在電腦上安裝了MSN,

Advertisiment
開始聊起天來:

多多媽:表姐好!我最近看了不少音樂家傳記, 有個發現:過去常聽人說, 學習樂器要從小開始, 童子功很重要, 老怕自己的孩子錯過了學琴的時機。 可是我發現, 並不是所有的音樂家都象莫札特那樣三歲就開始學琴。 比如, 傅聰就是十二歲才開始學琴。

玫表姐:對呀。 你想想孩子是怎麼學會語言的?孩子都是先聽, 然後開始說, 幾年後才開始讀和寫。 可是在音樂學習方面, 如果我們讓孩子上來就學習樂器, 掌握樂理, 那就等於在沒有進行多少聽說活動時, 直接進入讀和寫。 這豈不荒謬?

多多媽:有道理!我還發現, 儘管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時間不同, 音樂家們有個共同特點, 他們都不是成年後才接觸音樂, 而是從小就有音樂的環境,

Advertisiment
比如象巴赫, 出生在音樂世家, 由哥哥開蒙學習。 也有的音樂家的父母雖然不是音樂家, 但是喜愛音樂, 比如傅聰的父母就都喜愛音樂。 柴可夫斯基的父親在郵局工作, 母親是家庭婦女。 海頓的父母是工匠和廚師。 他們雖然工作與音樂無緣, 但有的喜歡音樂, 有的有從事音樂活動的親友, 使孩子從小就有機會接觸音樂和從事音樂活動的人。

玫表姐:對極了!我們說幼兒不適合立即進入樂器學習, 不是說幼兒就不需要音樂活動。 恰恰相反, 幼兒需要進行大量的正規音樂學習前的準備活動, 就好象是我們語言學習中的聽和說的活動。

多多媽:可是音樂中的聽和說活動是什麼呢?換句話說, 最適合低齡兒童的音樂活動是什麼呢?我讀了一篇文章,

Advertisiment
印象很深, 說的是, 柴可夫斯基從嬰兒期起, 他的母親就喜歡把他抱在懷裡哼唱民謠, 他的父親把他放在膝蓋上有節奏地顛動, 做音樂遊戲。 柴可夫斯基後來回憶說, 這是他記憶中關於音樂的最早回憶。

玫表姐:柴可夫斯基的父母做的, 恰恰是對孩子早期進行音樂教育時最重要的事。 以現代音樂教育研究為基礎, 美國藝術教育國家標準指出, 嬰兒依靠聽覺和其他音樂感覺體驗音樂, 他們應該每天接觸音樂。 孩子在嬰兒時期, 需要能經常聽到成年人的哼唱, 看到成年人饒有興趣地進行音樂活動;自己發出的各種聲音能夠得到回應;能夠廣泛接觸各種節奏型和不同調性的音樂或兒歌,

Advertisiment
乃至各種聲響;成年人隨兒歌或音樂的拍子、節奏型和旋律搖、拍、撫動嬰兒;孩子有機會觸摸、擺弄安全材質的小樂器, 使之發出聲響;孩子能有機會反復進行自己喜愛的音樂活動。

多多媽:這麼多活動, 能具體解釋解釋嗎?

玫表姐:簡單地說, 就是成年人要經常和孩子玩音樂遊戲, 比如給孩子哼唱搖籃曲和其他歌曲, 對孩子的咿呀學語做出回應, 把孩子抱在膝上玩顛動的遊戲, 跳舞的遊戲, 給孩子一些適齡的音樂玩具, 等等。 更大一些以後, 孩子要有機會通過各種音樂遊戲和活動, 聽到各種節奏和調性的音樂或兒歌, 探索自身嗓音的可能性, 發展肢體協調能力。 我女兒的老師曾說過, 要讓孩子能把音樂放到樂器上,

Advertisiment
首先要説明孩子把音樂放到身體裡。

多多媽:把音樂放到身體裡, 這種說法真形象。 我在一本書裡也讀到類似說法。 有人問小提琴家梅紐因說:“聽說在您的音樂學校裡, 連孩子平足都要管, 是真的嗎?”因為我們一般人認為, 拉小提琴用的是手, 為什麼要管孩子的平足呢?梅紐因回答說, 確有此事。 在他的音樂學校裡, 特別重視體育運動, 平足的孩子要經常練習用腳尖走路, 增加腳底的弧度。 因為, 梅紐因說, 現代的教育理論強調心和手的和諧, 身體動作協調的孩子, 才能演奏出好的音樂。

玫表姐:你說得太對了!等我找出時間, 整理一下我帶孩子上幼兒音樂課的筆記, 把目前幼兒音樂教學方面開展的各種活動詳細描述給你聽, 好嗎?

多多媽:太好啦!翹首以待!

好嗎?

多多媽:太好啦!翹首以待!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