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動不動就哭鬧的寶寶讓媽媽頭疼不已

塗寶寶三歲半了, 平常是個活潑可愛的小公主, 不過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會哭鬧不止, 而且她不順心的事情太多了, 動不動就哭鬧的寶寶讓媽媽頭疼不已。

經過諮詢, 塗媽媽知道了哭鬧是寶寶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但是單一的這種方式並不正確, 諮詢師建議媽媽用以下的方法提高寶寶的情緒管理能力:

一.給情緒“貼標籤”

經常用一些情緒詞彙來描述孩子當時可能的感受。 比如, 在孩子被同伴拒絕時, 媽媽問他:“你很生氣是嗎?”然後, 媽媽把他抱起來安撫, 問他:“現在你高興些了嗎?”

孩子的情緒感受其實非常廣泛、複雜,

Advertisiment
但是卻可能沒有能力說出來。 父母用各種情緒詞彙來描述他當時的感受, 可以確認孩子的情緒, 給孩子提供情緒“標籤”, 同時豐富孩子的情緒概念, 也幫助孩子瞭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

二.在遊戲中體驗

在過家家遊戲中, 孩子扮演媽媽, 媽媽拿著娃娃扮演孩子。 一會兒, “孩子”生病了, “媽媽”非常著急, 關照他, 帶他上醫院;一會兒, “孩子”驕傲地告訴“媽媽”, 他會自己吃飯了。

在各種象徵性☆禁☆遊☆禁☆戲和體能遊戲(例如過家家、畫畫、跳舞、搭積木)中, 孩子的情緒語言最多、情緒行為最生動, 這可以鍛煉孩子情緒表達、理解和調節的能力, 讓他學到更多協調自己和別人感受的方法, 盡情地體驗各種強烈的情緒, 並不斷地調適自己的情緒。

Advertisiment

三.在交往中實習

有些孩子經常愛發脾氣, 打小朋友, 小朋友都不願意跟他一塊玩。 媽媽需要告訴他在憤怒和不快時, 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

同伴關係對於孩子的情緒理解和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友誼為他們開啟了一扇通往各種情感表達的大門。 蘊涵豐富情緒的同伴互動, 為孩子的情緒概念發展提供了必要而原始的素材, 為孩子發展情緒調節能力提供了練習的機會。

四.多作情緒對話

尚未學會使用情緒語言的孩子, 很難把自己的感覺整合起來, 也很難正確地體會出別人的感覺, 這會使他在調適情緒時更容易陷入困境。 而做情緒對話的關鍵就是父母需要毫無疑問、毫無指責地接受孩子的情緒,

Advertisiment
特別是他們的負面情緒。 比如當孩子從幼稚園回來, 氣鼓鼓地告訴你:“今天老師很凶很凶地批評我, 弄得大家都笑我。 ”你不能說:“你又做錯什麼了?”這時候的他最需要媽媽瞭解他的壞心情:“哦, 那你當時一定尷尬級了。 ”

經過諮詢和實踐, 塗寶寶慢慢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不順心, 雖然有時候她還是會用哭鬧來表達, 但是頻率已經大大降低, 成為了讓媽媽省心的小公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