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准媽媽須知:胎兒是如何被生出來的?


准媽媽須知:胎兒是如何被生出來的?

在你陣痛辛苦的時候, 寶寶也在努力地出來。 胎兒通過產道娩出時, 為了適應產道各個部分的大小及形狀以及骨盆軸的走向, 胎兒首先必須使顏面部朝一側橫向進入其中。 再向前進人, 隨著彎曲的形態, 一點一點地向前不斷迴旋著通過骨產道。 最後向後方或前方迴旋著生出來。 這就叫做“兒頭的迴旋”。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寶寶是怎樣通過這狹長的產道而出來的吧。

銜接

胎頭雙頂經進入骨盆入口平面, 胎頭顱骨最低點接近或達到坐骨棘水準, 稱為銜接。

Advertisiment
胎頭進入骨盆入口時呈半俯屈狀態, 以枕額徑銜接, 由於枕額大於骨盆入口前後徑, 胎頭矢狀縫坐落在骨盆入口右斜徑上, 胎兒枕骨在骨盆前方。

經產婦多在分娩開始後胎頭銜接, 小部分初產婦可在預產期前1~2周內胎頭銜接。 若初產婦分娩已開始而胎頭仍未銜接, 應警惕有無頭盆不稱。

下降

胎頭沿骨盆軸前進的動作, 稱下降。 下降貫穿在整個分娩過程中, 與其他動作相伴隨。 下降動作是間歇的, 促使胎頭下降的因素有:宮縮時通過羊水傳導的壓力, 由胎體傳至胎頭;宮縮時子宮底直接壓迫胎臀;腹肌收縮;胎體伸直伸長。

初產婦胎頭下降速度較經產婦慢, 系因子宮頸擴張緩慢及軟組織阻力大的緣故。 臨床上觀察胎頭下降的程度,

Advertisiment
可作為判斷產程進展的重要標誌之一。 胎頭在下降過程中, 受骨盆底的阻力發生俯屈、內旋轉、仰伸、復位及外旋轉等動作。

俯屈

當胎頭以枕額徑進入骨盆腔後, 繼續下降至骨盆底, 即骨盆軸彎曲處時, 處於半俯屈狀態的胎頭枕部遇到肛提肌的阻力, 借杠杆作用進一步俯屈, 變胎頭銜接時的枕額經(11.3cm)為枕下前囪徑(9.5cm), 以適應產道的最小徑線, 有利於胎頭進一步下降。

產道:胎兒出生時的通路叫“產道”。 產道有從子宮下部到陰☆禁☆道口的軟產道和骨盆部分的骨產道兩個部分。 軟產道有伸縮性, 使得胎兒容易通過;而骨產道當然就不那麼容易通過了。

內旋轉

胎頭為適應骨盆縱軸而旋轉, 使其矢狀縫與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

Advertisiment
稱內旋轉。 胎頭于第一產程末完成內旋轉動作。 內旋轉使胎頭適應中骨盆及骨盆出口前後徑大於橫徑的特點, 有利於胎頭進一步下降。

枕先露時, 胎頭枕部位置最低, 枕左前位時遇到骨盆肛提肌阻力, 肛提肌收縮將胎兒枕部推向阻力小、部位寬的前方, 胎枕自骨盆左前方向右旋轉45°至正枕前位, 小囪門轉至恥骨弓下方。


准媽媽須知:胎兒是如何被生出來的?

胎兒身體隨著媽媽的屏氣用力旋轉360度通過恥骨後, 朝向側面, 此時胎兒頭部先出來。

仰伸

胎頭完成內旋轉後, 到達陰☆禁☆道外口時, 子宮收縮力、腹肌及膈肌收縮力繼續迫使胎頭下降, 而骨盆肛提肌收縮力又將胎頭向前推進, 兩者共同作用使胎頭沿骨盆軸下降向下前方向轉向上,

Advertisiment
胎頭的枕骨下部達到恥骨聯合下緣時, 以恥骨弓為支點, 使胎頭逐漸仰伸, 胎頭頂、額、鼻、口、頦相繼娩出。 當胎頭仰伸時, 胎兒雙肩徑進入骨盆入口左斜徑或橫徑上。

復位及外旋轉

胎頭娩出時, 胎兒雙肩徑沿骨盆左斜經下降。 胎頭娩出後, 為使胎頭與胎肩成正常關係, 枕部向左旋轉45°時, 稱為復位。 胎肩在盆腔內繼續下降, 前(右)肩向前向中線轉動45°時, 胎兒雙肩徑轉成與骨盆出口前後徑相一致的方向, 枕部需在外繼續向左轉45°, 以保持胎頭與胎肩垂直關係, 稱外旋轉。

骨盆(骨產道)如何打開:為了讓骨盆變松, 女性的骶髂關節(位於骨盆中央骶骨處)的結合部本來就比較小。 分娩要到來時, 就會分泌女性荷爾蒙,

Advertisiment
骨盆的連接處以及骶髂關節的韌帶就會變松。 於是, 骨產道就可以打開了。

胎兒娩出--前肩

胎頭完成外旋轉後, 前肩(右)在恥骨弓下娩出。

兒頭迴旋異常:兒頭迴旋進行得不好時, 當然對胎兒的頭部引起阻力。 因此, 分娩時間過長, 有時也有停止進展的, 把這種情況叫做“兒頭迴旋異常。 ”

胎兒娩出--後肩

後肩(左)從會陰☆禁☆道緣娩出。 兩肩娩出後, 胎體及下肢隨之順利娩出。

為何會兒頭迴旋異常:一般說是由於胎頭過大而母體骨盆狹窄。 但與此相反, 骨盆過寬也可成為迴旋異常的原因。 胎頭迴旋異常在高齡初產婦較多見。 但經產婦引起異常者也不少。 所以必須充分予以重視。 迴旋異常在產前不能預知。 即使是引起了這種情況, 也未必就與難產有關係。但是,當分娩完全停止進展的時候,則應儘早使用產鉗,或剖宮產。

也未必就與難產有關係。但是,當分娩完全停止進展的時候,則應儘早使用產鉗,或剖宮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