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運動發育的重要時機 五大遊戲助兒童肢體發育

兒童適當的鍛煉身體對生長和發育很有益處,媽媽可以根據寶寶的年齡特點和興趣愛好,讓寶寶做運動。 下面就跟著小萌一起來看看有哪些好玩的遊戲適合兒童們玩吧!

肢體運動發育的重要時機

一、0-2歲
0-2歲是兒童肢體動作智慧發展的基礎期, 主要在於建立各領域及各系統的基本能力, 並發展基礎情緒與生活作息功能。

重點的發展專案包括有:知覺方面的前外側觸覺系統以及動作方面的抗重力大肌肉群。
使前外側觸覺系統成熟(敏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每天提供孩子多元觸覺按摩刺激,

Advertisiment
藉由遊戲的方式進行, 以至少兩種粗細對比的質感物件(例如海綿以及軟刺蝟玩具)接觸孩子的皮膚, 尤其是兩手手肘以下、背部、兩膝以下至踝關節以及臉部臉頰這些區域。

建議在洗澡時以及親子遊戲互動等自然情境下進行, 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以免造成皮膚傷害, 並避免在餐後立即施行觸覺刺激活動。


2、提供孩子口腔觸覺刺激, 可伴隨口腔清潔活動同時進行。 媽媽可以用手指指尖肉墊或幼兒專用牙齒清潔軟指套, 以略帶壓力但穩定緩慢的速度輕輕搓揉幼兒牙齦牙肉部份, 以及口腔內部兩頰頰肉部份。

建議以循序漸進的方式, 先由門牙開始, 並配合遊戲逐漸增加刺激的時間及廣度。 但媽媽要注意手指的安全,

Advertisiment
刺激時以食指動作, 並以拇指與中指固定下顎, 以避免可能的咬合反射而咬傷媽媽的手指。

同時注意不要過度用力以避免搓傷牙齦, 若持續有出血現象請停止刺激並諮詢專業醫療人員或牙醫。

訓練抗重力大肌肉群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多鼓勵孩子爬行並增加爬行時間, 尤其是7個月~1歲之間的孩子;對於1歲以上已會走路的孩子, 則可在兩腳上用重量環(一腳不要超過1Kg)加重以提高訓練量及爬行意願;對於還不會爬的嬰兒, 則可藉由輔助擺位使其在四肢支撐姿勢下儘量維持姿勢。

2、可利用充氣彈性大球來進行遊戲, 可將孩子置於大球上, 或躺或趴, 伴以輕微的上下彈動, 藉以刺激孩子運動, 以及刺激大肌肉收縮。

Advertisiment
媽媽要注意兩手應固定在孩子的髖部, 對於頸部功能尚未完善的嬰兒, 應特別注意固定以保護其頸部安全。

二、2-4歲

2-4歲是兒童肢體—動作智慧發展的轉折期, 主要在於各領域及各系統基礎功能的成熟, 並開始發展較複雜性的功能以及基礎獨立自主能力。 重點的發展專案包括有:知覺方面的後內側觸覺系統以及動作方面的粗動作功能發展。

促進後內側觸覺系統成熟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藉由球池或米(或豆子亦可)箱進行曲辨性活動。 可將玩具(目標物)置於球池或米箱內, 並鼓勵孩子單以觸碰的方式而非目視來找出玩具。 可藉由控制目標物與干擾物之間的大小、形狀以及質感差異程度來操控遊戲的困難度。

2、可提供孩子多元觸覺質感的布書或提供大量觸覺刺激的玩具。

Advertisiment
可藉由布書內不同物件擁有不同的觸覺質感, 來説明孩子認識並發展觸覺曲辨經驗;或可提供孩子粘土、手指膏、沙畫等大量觸覺刺激的遊戲或活動來説明後內側觸覺系統發展。

訓練粗動作功能發展的居家常用方法有:

1、鼓勵孩子進行墊上體操活動, 諸如翻筋斗、跳躍、拉撐、走平衡木等等簡單且基本的全身性大動作, 藉此來讓孩子使用肢體、認識肢體。

2、養成孩子儘量獨立動作的習慣;在健康且安全的前提下, 儘量讓孩子自行獨立動作, 例如能走則儘量不要成人背或載、能站則不要靠、能坐則不要躺、能自己做的事則儘量不要旁人代勞, 藉此訓練肢體功能並幫助發展。

Advertisiment

三、4-7歲

4-7歲是兒童肢體—動作智慧發展的整合期, 重點在於各功能領域間的整合, 藉以發展出高技巧性與高複雜性的整合性高階功能, 並同時發展相當程度的社交功能。 重點的發展專案包括有:知覺方面的前庭系統、動作方面的精細動作功能發展, 整合方面的感覺統合功能以及認知方面的基礎運思功能。

1、踢毽子:取一根細長繩子, 一端穿上幾粒大紐扣, 另一端讓孩子手捏著, 垂著繩用一隻腳去踢毽子, 毽子便蕩來蕩去。 孩子熟練後, 可改為左右腳交替踢, 即花式踢。

2、拉大鋸:這是一種傳統遊戲, 可以是兩個孩子對坐, 兩腿伸直、腳掌相抵、手指互勾, 或者大人與孩子對坐, 將孩子兩腳夾在大人的小腿間, 手互拉, 然後甲俯乙仰。 俯仰盡可能低,仰臥起來時,腳不能離地面。這樣,一俯一仰,猶如船工用力划船,一來一往即為兩人對拉大鋸。

3、跳房子:在地上用粉筆畫成8格,或畫成由8個不同形狀拼起來的圖案(圓形、梯形等),每格分別寫上1、2、3、4、5、6、7、8,玩的時候,用一串舊紐扣當踢毽,先用一隻腳把踢毽從第1格踢到第2格,再依次往下踢到第8格為止。踢毽時出界或是錯號,就要回到原處,比誰先全踢到終點為勝。

4、鑽涵跳橋:父親手、膝著地,屈體呈橋狀,母親平坐,前屈體,手臂前伸使手指尖觸腳尖,呈涵洞狀。寶寶從父親的“橋”下鑽爬過後,經過母親的“涵洞”,再攀上父親的“橋”拱(即背)跳躍而下,反復多次。

5、跳繩:用短繩一根,可教寶寶單腳或雙腳跳,順跳或反跳,還有花色跳等。又可用長繩一根,父母幫助甩動,讓寶寶在繩中間跳,亦可用單腳、雙腳或花色腳等。

這些傳統的兒童小遊戲,無需爸媽花錢購買高檔電動玩具,不僅孩子們喜歡,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融洽。

俯仰盡可能低,仰臥起來時,腳不能離地面。這樣,一俯一仰,猶如船工用力划船,一來一往即為兩人對拉大鋸。

3、跳房子:在地上用粉筆畫成8格,或畫成由8個不同形狀拼起來的圖案(圓形、梯形等),每格分別寫上1、2、3、4、5、6、7、8,玩的時候,用一串舊紐扣當踢毽,先用一隻腳把踢毽從第1格踢到第2格,再依次往下踢到第8格為止。踢毽時出界或是錯號,就要回到原處,比誰先全踢到終點為勝。

4、鑽涵跳橋:父親手、膝著地,屈體呈橋狀,母親平坐,前屈體,手臂前伸使手指尖觸腳尖,呈涵洞狀。寶寶從父親的“橋”下鑽爬過後,經過母親的“涵洞”,再攀上父親的“橋”拱(即背)跳躍而下,反復多次。

5、跳繩:用短繩一根,可教寶寶單腳或雙腳跳,順跳或反跳,還有花色跳等。又可用長繩一根,父母幫助甩動,讓寶寶在繩中間跳,亦可用單腳、雙腳或花色腳等。

這些傳統的兒童小遊戲,無需爸媽花錢購買高檔電動玩具,不僅孩子們喜歡,還可以促進親子關係融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