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的不良社會行為如何矯正

強迫性的行為:

常常是一種下意識的、自己控制不住反復重複的行動。 如吸吮手指、脫鞋、走兩步跳一下, 反復地數數, 或者一種變態的恐懼, 特別怕黑暗, 怕某一種小動物或昆蟲等等。

退縮性的行為:

有這種行為的兒童表現為特別的孤獨、膽小、害怕、退縮, 不愛說話, 不願與人交往, 害怕陌生的環境, 難以適應新的環境等。

攻擊性的行為:

這種孩子往往處於一種緊張的心理衝突狀態, 稍遇刺激或挫折就以喊叫、摔物、拳打腳踢或破壞性行動來發洩自己的情緒。 間或也表現為抱怨、嫉妒、譏笑、背地罵人等形式。

Advertisiment

不良環境與教育會造成成幼兒不良社會行為的形成, 要進行矯正必須進行深入細緻的瞭解分析, 找出原因, 對症下藥。 如幼兒過分的單調刻板, 過分的拘謹或長期的精神負擔過重, 成人對幼兒過分的苛求, 或進行體罰、恐嚇等, 往往是強迫性行為形成的原因。 父母對孩子的態度不一致, 家庭不和、經常爭吵, 或是父母離異, 親人亡故等就易形成幼兒的自卑、怯弱和孤僻, 出現退縮性行為, 而攻擊性行為則往往是由於心理衝突而引起的, 一貫受到父母寵愛與關注的孩子忽然父母把注意轉移到他人身上, 或是經常在家庭中得不到關心尊重, 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 常因小過失而受到嚴厲斥責, 都會導致幼兒攻擊行為的發生。

Advertisiment
這種行為中常夾雜著強烈的恐懼與憤怒情緒, 幼兒就以攻擊行為來緩和或消除心理衝突所造成的緊張狀態。 因此, 只有針對原因, 採取相應的教育措施與方法, 特別要防止急躁情緒, 耐心細緻地進行教育, 才能逐漸矯正幼兒的異常行為。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