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其他>正文

兒童異常行為的膳食調理

現今, 獨生子女家庭的生活條件都很優裕。 許多年輕的父母親熱衷于為子女購買各種各樣的零食, 如巧克力之類的高熱量、高糖食品, 而遇正餐吃飯時, 小孩往往挑食、偏食, 造成營養攝取失調。 據兒童營養專家調查, 我國兒童普遍貧血和缺鋅, 不是肥胖就是過于消瘦。

更嚴重的是出現了一些由于營養素失衡而引起的心理行為異常或障礙。 據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證實, 兒童的某些行為異常, 與其所攝入食品的營養素結構有關:某些營養素的缺乏或攝入過多可引起一些不良的行為。 這些異常行為可以通過飲食的調整得到糾正。

Advertisiment


下面介紹一些常見的營養素失衡的行為表現和糾正這些異常行為的膳食處方。 鐵缺乏對于注意力渙散、記憶減退、常常頭暈、眼花、乏力, 并有“異嗜癖”(喜食泥土、砂石、紙屑、頭發、指甲等)的兒童, 應考慮到體內是否缺鐵。 眾所周知, 缺鐵可導致貧血。

據報道, 我國兒童缺鐵性貧血的發生率可達30%~50%, 而鐵缺乏的發病率則更高。 對這類缺鐵的兒童應重點補充富鐵的食品。 如動物血、內臟(肝腎)、蛋黃、芝麻、黃豆、木耳、紫菜、海帶等。 維生素C可促進鐵的吸收, 故富含維生素C的蔬菜、水果也應常吃。

鋅缺乏味覺減退、厭食、精神萎靡不振、暗視覺適應能力差、生長發育遲緩、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的兒童, 可能預示體內的鋅元素缺乏。

Advertisiment
據中國預防醫學科學院營養與衛生研究所等單位對北京市學齡前兒童的缺鋅狀況調查, 有55.4%的幼兒低于正常值下限, 可見缺鋅問題不應忽視。

對缺鋅兒童的膳食處方是:增加動物性食品的攝入量。 動物性食品含鋅量較高, 吸收率亦高, 生物效能大, 如動物肝臟、魚類、瘦肉、蛋類、牛奶內的鋅易于吸收。 植物性食品以蕎麥、小麥、玉米、花生、核桃仁、芝麻、板栗、鮮酵母、蘑菇、糙米等含鋅量較為豐富。

鈣缺乏性情急躁、情緒不穩、夜間磨牙、易驚、甚至腳抽筋的兒童可能與缺鈣有關, 因此要多吃含鈣的食品。 而鈣質在體中要跟磷質結合, 才能充分發揮作用, 所以要同時吃含磷豐富的食品。 可供選擇的食品有:貝類、蝦皮、蝦、蟹、魚、牛奶、大豆、花生、板栗、菠菜、土豆等等。

Advertisiment

維生素D缺乏易激怒、煩躁不安、多汗、夜啼、夜驚, 往往是體內維生素D缺乏的信號, 常見于年齡較小的嬰幼兒。 要及時添加蛋黃、豬肝、肉末等輔食, 還應補充魚肝油(含維生素D和A)。

同時多接觸戶外日光有助于體內維生素D的合成, 可以緩解不良癥狀。 缺維生素D的小兒往往同時缺鈣, 故應同時補充含鈣豐富的食品。

維生素C不足體內缺乏維生素C的兒童, 常表現為性格孤僻、情感抑郁、表情淡漠、反應遲鈍、感覺異常。 在飲食中添加富含維生素C的食品是治療的最佳方法。 西紅柿、白菜、萵苣、桔子和蘋果應是補充維生素C的好選擇。

因為這些食品中所含的甲基水楊酸鹽和維生素C, 可增強神經信息的傳遞功能,

Advertisiment
從而使上述癥狀緩解或消除。 維生素B族缺乏兒童長期出現疲勞、煩躁、焦慮、健忘和恐怖等現象, 排除其他疾病因素后, 要考慮維生素B族的缺乏 。

及時補充大豆、糙米、酵母、蛋黃、動物肝臟、牛奶、核桃仁和芝麻等食品很有必要。 因這類食品富含卵磷脂和維生素B1、B2和B6, 能調節其神經功能, 而卵磷脂在體內釋放乙酰膽堿, 能幫助改善兒童的感覺和記憶能力, 使兒童變得更加聰明伶俐和活潑。

吃糖過多貪吃甜食的兒童常有情緒無常、激動、愛哭、任性、脾氣大、體型肥胖等表現, 在醫學界被稱為“嗜糖性精神煩躁癥”, 危害很大, 甚至會導致心理變態。 最近, 美國一學者發現兒童近視眼的發生也與食糖過高有關。 對這類兒童要限制糖的攝入量,

Advertisiment
改善貪吃甜食的不良習慣, 對含糖量較高的食品應加以控制。

食鹽過多反應遲鈍、懶惰、貪睡、不愿活動的兒童可能是因食鹽過量, 導致體內鈉(鉀)鹽積蓄所致。 這類兒童應注意避免吃過咸的食品如腌制食品。 從小養成清淡飲食的習慣, 還可以減少成年期高血壓的發生率。

以上列舉的各類行為異常是由于飲食偏頗所致, 所以可通過飲食結構的調整來糾正。 然而, 要糾正兒童偏食習慣并非是件容易的事情, 家長應在如何防止小兒偏食上做文章。 減少零食和一些不必要的“營養品”, 定時定量進餐是糾正孩子偏食的好方法。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