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懷孕常識>正文

兒童猩紅熱的病因及防治

[病因]
猩紅熱是一種急性呼吸道傳染病。 由A組β型溶血性鏈球菌引起。 患者和帶菌者為傳染源, 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 也可經皮膚傷口或產道等處傳染。
患兒多為3歲以上寶寶, 6個月以下極為少見。 少數寶寶病後1~5周可發生急性腎小球腎炎或風濕熱。
[症狀]
本病潛伏期1~5天。 初起突然高熱, 胃寒頭痛, 嘔吐, 煩躁, 咽部疼痛, 咽充血極明顯, 扁桃體腫大或可見膿性分泌物。
發熱1~2日後出現皮疹, 先見於耳後、頸部、上胸部, 自上而下很快蔓延至四肢, 重者手掌及足底也有;皮疹為彌漫性細小點狀, 以後隆起, 有的呈雞皮樣,
Advertisiment
密佈呈普遍紅暈, 疹間無正常皮膚;肘前、腋部、腹股溝、膕部等處較密集。
皮疹在2天內出齊, 疹盛時皮膚瘙癢。 面部發紅, 但口唇周圍蒼白(環口蒼白圈)。
皮疹出現後2日內達到高峰, 第一週末開始脫屑、消退。 重症者可出現中毒性休克、心肌炎及膿毒血症。 幼小寶寶本病不典型, 後期易併發腎炎及風濕熱。
[分期]
典型的猩紅熱依病情可分為3期;
前驅期。 起病急, 發熱、咽痛、頭痛, 咽部充血, 舌有白苔。
出疹期。 1~2日後出現, 此時體溫最高, 皮疹從耳後、頸部及上胸部開始, 24小時蔓延全身。 2~4日消退, 重症持續1周。
恢復期。 病後1周後皮疹開始消退。
[檢查診斷]
本病冬春季多發, 兒童為主要易感人群。 患者常有接觸史。 典型皮疹。
外傷後有發熱, 典型皮疹而無咽峽炎者為外科性猩紅熱。
Advertisiment

血常規檢查、咽拭子試驗:血白細胞計數及中性粒細胞增高, 咽拭物培養得溶血性鏈球菌。
[治療]
一般治療。 呼吸道隔離, 臥床休息, 供給充分營養和水分。
抗生素治療。 首選青黴素, 對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紅黴素、螺旋黴素、林可黴素、頭孢菌素等。 具體用藥須由醫生確定。
對症治療。 最好住院治療, 高熱可用較小劑量退熱劑, 或用物理降溫等方法。 大齡患兒咽痛可用生理鹽水漱口或杜滅芬含片。
[預防與調理]
流行期間不要帶寶寶去公共場所, 接觸患兒應戴口罩, 其分泌物及污染物應隨時消毒。
患兒從治療之日起隔離7日。
兒童機構工作人員的帶菌者, 應暫時調離工作, 並給予治療, 至3次培養陰性後方可恢復工作。
Advertisiment

患兒注意營養成分和水分的補充, 以恢復體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