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坐月子>產后恢復>正文

兒童期單純性肥胖的心理成因

有些國外研究者指出, 人的潛意識中有一種共同的心理傾向, 即“有機會就吃”。 人類祖先生活艱苦, 謀食不易, 取得食物就盡量吃到肚里, 藉以儲存能量, 防備饑荒。 這種傾向流傳下來, 扎根在人類深層的心理動機里, 雖然今天取食容易, 但潛意識中的心理傾向卻仍然存在。

其次,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 兒童的早期經歷對生活習慣和某些觀念的形成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1. 有些家長持錯誤的健康觀點,認為只有吃得多才能長得健壯,于是孩子從小便接受這樣的教誨:“要吃光碗里的所有飯菜才能長得高大健壯.”這樣,

Advertisiment
孩子就在頭腦中逐漸形成“只有多吃才能長得高, 才能身體強壯、避免疾病”的判斷。 還有的家長由于節儉, 總是告誡孩子“飯菜端上來就要吃完”, 這樣的教導也會導致孩子的過食行為。

2. 有些家長認為孩子長得胖乎乎的才健康可愛、招人喜歡, 并且時常在言詞、行為中流露出來。 這樣, 孩子就總覺得自己不夠胖, 不如其他胖小孩可愛, 于是大量進食, 導致肥胖。

3. 成長于具有不良生活習慣的家庭的孩子往往也有不良的生活習慣。 如有些家庭進食速度快、閑暇時以吃為樂趣等, 有些家庭不鼓勵孩子參加體育活動及各種能量消耗較大的娛樂活動, 或對孩子過分保護, 惟恐發生意外, 這都會使孩子養成不良的飲食和運動習慣,

Advertisiment
致使熱量過剩而導致肥胖。

4. 有些肥胖兒童之所以吃得很多, 是因為他們對進食有著病態的心理依賴, 需要通過進食來滿足自己對安全和自尊的需要。 這與兒童的早期經歷密切相關, 如有些家長在孩子悲傷或焦慮時喜歡以食物來撫慰孩子, 久而久之, 進食可能成為孩子尋求安全感的主要方式。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