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兒童心理:孩子蛋殼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近日, 六歲的西西和媽媽一起到心理門診尋求幫助。 西西沉溺於自己的世界。 老師和同學都覺得她不正常, 家人每次想和她好好互動, 都不了了之。 因為西西常說自己是一面魔鏡、一個雞蛋……要縮回到蛋裡去。

每個人都會退縮到自己的世界中

在遇到壓力時, 正常人都需要一個情緒的洞來釋壓, 都會某種程度地退縮到自己的世界中。 西西這類孩子, 表現尤為突出。 他們並不是想待在與世隔絕的自我世界中, 只因他們覺得退縮到自己的世界(地洞、牆、蛋等表現方式)裡, 比適應現實世界更容易。 所以,

Advertisiment
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吸引孩子互動, 讓他們逐漸參與到現實的世界。

西西媽媽說:“西西小時候喜歡看同一張早教碟片、讓我反復讀一本童話書。 她兩歲還不會說話, 不喜歡跟別人用表情互動……上小學後, 大概是老師比較嚴格, 西西的狀況更糟糕。 她不能跟著老師的節拍, 有時會無休止地‘歌唱’幾個小時……我們看了不少心理醫生, 他們說的那些名詞讓我覺得好恐懼……”

看得出來, 這位元衣著考究、邏輯清晰的“高知”母親對女兒的問題非常敏感, 為了減少她的焦灼感, 我用文學化的語言來描述西西的心理世界。 我說:“你可以閉上眼睛, 想像潮熱的夏天午後。 黃梅天讓人無聊而閒散, 世界好像一片模糊。 當你昏昏欲睡的時候, 你會感覺自己無法集中注意力聽周圍人說話,

Advertisiment
你只想一個人安靜一會兒, 四肢如同灌鉛, 無力關注外面的世界……”

我告訴她, 這就是西西的感覺。 這些“比較沉迷自我的孩子”不是自閉症, 也不是心理疾病, 而是上天創造他(她)的時候, 給予他們對世界與眾不同的感知方式。

我給西西媽媽打了預防針:“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孩子要從他自己柔和舒服的虛幻世界走出來, 進入一個危險挑戰的現實世界中去。 如果她變得很生氣、敏感甚至亂發脾氣, 都是正常的。 ”

有效的模擬遊戲, 幫孩子回到現實世界

我與西西媽媽交談的時候, 西西走近我辦公室的玩具櫃, 挑選了幾個玩具一遍遍地演繹著相同的情節:一個玩偶拉著馬車在旋轉。 當我拿一個玩偶,

Advertisiment
嘗試參與到她的“故事情節”中去時, 她不信任地瞥了玩偶一眼, 繼續自己玩。

我拿著一輛汽車開過去:“看啊, 我的小汽車要把你的公主偷走了!”

西西繼續發呆, 這時候, 我伸出手來, 用更高的聲音說:“公主說她喜歡這輛車, 我要幫她跳進來……”當我的手撕扯娃娃的時候, 西西抱緊了娃娃。

我事後告訴西西媽媽, 這種類比遊戲的方式可以説明西西。 大人要激發西西的反應, 介入她與她的興趣點之間。 如果語言無法激起她的反應, 就可以採用動作;如果動作和手勢也沒用, 可以嘗試表情。

我教西西媽媽現場演練:當西西沉溺於讓馬車旋轉的單調遊戲時, 我教媽媽找另一輛馬車, 在西西面前讓“馬車獨輪行走”。 西西沒有反應,

Advertisiment
我就讓她嘗試著讓馬車轉得更快, 並且看著西西的眼睛微笑。 西西皺了皺眉頭, 西西媽媽再微笑, 再加速。 西西終於有了動作反應, 她也加快了馬車……

西西媽媽恍然大悟:原來這才是有效的模擬遊戲!在過去親子遊戲時, 西西父母習慣于主導局面, 不斷提醒刺激西西做出被動反應, 或者任憑西西自己沉溺於自己的世界。 這兩種方法都是無效的, 真正有效的方法是融入孩子的模擬遊戲中, 而不是自作聰明地給孩子上行為教導課。

利用模擬遊戲將孩子引入現實世界, 這聽起來自相矛盾。 但是, 家長要記住, 真正將孩子帶回到現實世界中的, 是大人有邏輯、有來有往的交流, 而不是孩子所說的內容。 當西西父母與她越來越多進行這種遊戲後,

Advertisiment
西西的反應逐漸從表情動作上升為語言層面, 開始和家人互動。

比如:一天, 西西又說自己要回到“蛋”裡去了。 媽媽便加入到她的想像中去:“那‘蛋’要到哪裡去?”西西對媽媽做了個鬼臉, 好像覺得很無厘頭。 媽媽繼續問:“我怎麼才能幫助你從‘蛋’裡出來呢?我給你吹口氣有沒有用?我給你梳梳頭有沒有用……”很多次重複的互動之後, 西西有一天說:“這是一個沒有門的‘蛋’。 ”然後, 媽媽接著提出符合邏輯的各種可能:“畫一個門行不行?買一個門行不行?從窗戶也可以出來啊……”

閉合“交流電路”, 用耐心來説明孩子

通常情況下, 人們的交流如同閉合的電路。 但是西西習慣于忽略現實回到幻想世界, 所以交流常是片段的、瑣碎的、無邏輯的。 我們要對她進行持續的交流訓練,把她一次次從自己的世界中“揪出來”,讓她完成一個交流之後,再開啟另一個。

比如,西西從幼稚園回來,媽媽問她:“學校過得怎麼樣?”西西自顧自地玩,媽媽問了好幾遍,她忽然冒出一句:“晚飯有沒有香腸?”

顯然,她沒有閉合第一個問題,就開啟了第二個問題。這時候,經過我們輔導的媽媽就會對她想吃香腸表示同情,但也提醒她還沒有回答第一個問題。媽媽說:“你在幼稚園的時候,我正在燒晚飯,晚飯全是你最愛吃的東西。如果你告訴我你在幼稚園過得怎麼樣,我就告訴你晚飯吃什麼。”

家長要知道像西西這樣的孩子,回憶這類問題的時候是有困難的,他們可能常常說:“今天什麼也沒發生。”對此,媽媽要同情地說:“是啊,有時候很難想起學校的事情,今天老師講的是什麼故事?”當西西用支離破碎的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媽媽要耐心地幫她複述出來,並賦予邏輯。這樣的訓練,非常考驗父母的意志力和同理心。西西的父母現在做得非常好。

西西連續接受了6個月輔導。3個月後,西西漸漸能夠與我談論她的感覺。6個月之後,她逐漸意識到自己“想回到蛋裡去”是一種可以控制的感覺。我們找到一些別的方式説明西西來面對這種感覺,比如讓她可以趴在地上做3分鐘“鴕鳥”,或者陪她進行十次深呼吸。

當西西有了這一重大突破之後,她在學校的表現好了起來。雖然她還是喜歡出神發呆和自己唱歌,但是她在老師善意提醒的時候,能夠互動和自控,隨著年齡增長,她一定會越來越好。

我們要對她進行持續的交流訓練,把她一次次從自己的世界中“揪出來”,讓她完成一個交流之後,再開啟另一個。

比如,西西從幼稚園回來,媽媽問她:“學校過得怎麼樣?”西西自顧自地玩,媽媽問了好幾遍,她忽然冒出一句:“晚飯有沒有香腸?”

顯然,她沒有閉合第一個問題,就開啟了第二個問題。這時候,經過我們輔導的媽媽就會對她想吃香腸表示同情,但也提醒她還沒有回答第一個問題。媽媽說:“你在幼稚園的時候,我正在燒晚飯,晚飯全是你最愛吃的東西。如果你告訴我你在幼稚園過得怎麼樣,我就告訴你晚飯吃什麼。”

家長要知道像西西這樣的孩子,回憶這類問題的時候是有困難的,他們可能常常說:“今天什麼也沒發生。”對此,媽媽要同情地說:“是啊,有時候很難想起學校的事情,今天老師講的是什麼故事?”當西西用支離破碎的語言來表達的時候,媽媽要耐心地幫她複述出來,並賦予邏輯。這樣的訓練,非常考驗父母的意志力和同理心。西西的父母現在做得非常好。

西西連續接受了6個月輔導。3個月後,西西漸漸能夠與我談論她的感覺。6個月之後,她逐漸意識到自己“想回到蛋裡去”是一種可以控制的感覺。我們找到一些別的方式説明西西來面對這種感覺,比如讓她可以趴在地上做3分鐘“鴕鳥”,或者陪她進行十次深呼吸。

當西西有了這一重大突破之後,她在學校的表現好了起來。雖然她還是喜歡出神發呆和自己唱歌,但是她在老師善意提醒的時候,能夠互動和自控,隨著年齡增長,她一定會越來越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