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傷寒的併發症

傷寒病可有多種併發症。 雖然近些年來通過診斷、治療水準的提高, 併發症已有所減少, 但仍應警惕併發症的發生。

常見的腸道併發症有腸出血和腸穿孔, 多發生在發病後第二、三周時。 因為腸道的病變在第二周時腸壁表層出現壞死, 第三周形成潰瘍, 因而容易發生出血和穿孔。 但是腸道的病變的發生並非一定按此規律, 有時在病後第一周即可發生腸穿孔或腸出血的病例。 所以, 當孩子得傷寒病後就應注意觀察有無腸出血和腸穿孔的表現。 一般在腸出血前2-3天先有腹瀉, 脈跳增快,腸出血時多伴有腹痛。

Advertisiment
出血量可多可少, 量少時糞便外觀往往看不出有血, 需用一種“潛血試驗”才能判定。 出血量多時, 糞便似粕油樣或紅果凍樣、甚至鮮紅色血便。 出血量大時可便血壓下降、面色蒼白、呼吸急促、脈跳增快。 腸穿孔發生前可先有嘔吐、腹瀉、腹脹, 穿孔時突然發生腹痛, 多在右下腹部, 伴有體溫下降、脈搏增快、煩躁不安、神志不清。 如不及時手術, 常有生命危險, 有時患兒應禁食油膩食品、纖維素多的蔬菜, 以防止腸蠕動增快、誘發出血或穿孔。

肝膽併發症有肝炎和膽道感染。 肝炎發生於病後1-2周時,可有肝臟增大, 肝功能異常,重症可有黃疸。 多在體溫正常後2-3周恢復正常。 膽道是傷寒桿菌喜歡躲藏的地方, 病菌在膽汁內生長繁殖快。

Advertisiment
當腸道及血液中的病菌消滅後, 沒有殺滅的病菌常存在於膽囊內。 所以,感染發生在病程3-4周時,可有持續低熱,右上腹肝區痛及壓痛。

其他的併發症還有心肌炎、腎損害、腦炎、腦膜炎等, 均相對少見。 心肌炎多見於病後1-2周發生, 症狀輕重不等, 輕者可無表現,僅有心電圖異常。 較重時, 可表現為面色蒼白, 呼吸急促, 心慌等, 發生心源性休克及心力衰竭的患兒少見。 腎捐害時, 症狀輕, 尿檢查可有蛋白及少量紅細胞。 如僅有尿蛋白, 待體溫正常後就可消炎, 可能為發熱時的一過性蛋白尿。 如持久尿蛋白陽性, 或有紅細胞, 應考慮為傷寒腎炎。 合併腦炎和腦膜炎時症狀較嚴重, 但現已很少發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