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健康的10歲女孩為什麼經常暈厥

10歲的莎莎本來是一個聰明、健康的小姑娘。 一天, 她突然暈厥, 倒在地上, 而且從那天開始, 她經常出現暈厥, 有時一天竟暈倒多次。 可是到醫院做體檢, 並沒有發現任何異常。 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情景再現

去年暑假的一天上午, 莎莎像平時一樣在家裡寫完當天的暑假作業後, 準備去媽媽開的餐館裡幫一會兒忙。 就在她準備出門時, 卻突然暈倒在地。 過了一會兒, 莎莎慢慢醒過來, 只感覺兩腿發軟, 渾身無力。 出乎家人意料的是, 當天傍晚, 莎莎再次暈倒了。 莎莎的症狀讓爸爸媽媽感到非常緊張, 也非常困惑:這孩子的病難道和上次住院有關?

Advertisiment

莎莎住院的事發生在十幾天前。 那天, 莎莎的幾個同學到她家來玩, 幾個人一邊討論作業, 一邊說說笑笑, 十分開心。 中午, 莎莎帶著幾個同學到媽媽的餐館裡去吃飯。 可是就在她們快要吃完飯的時候, 莎莎和同學們突然感到肚子疼, 而且全身發抖, 直冒虛汗。 莎莎和其中兩位同學還暈了過去。 莎莎的媽媽馬上把她們送到醫院急診室。 醫生為3個孩子做了檢查, 發現她們腹部肌肉緊張、全身無力, 並伴有嘔吐、腹瀉等症狀。 化驗結果顯示, 都是食物中毒, 而引起中毒的“元兇”就是剛剛吃過的四季豆。

醫生介紹說:“四季豆裡的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素這兩種成分是有毒的, 這兩種東西對胃腸道有非常大的刺激性。

Advertisiment
人一旦吃了沒有炒熟的四季豆, 一般在1個小時內就會出現肚子疼、頭暈、嘔吐、腹瀉、全身發麻等症狀。 莎莎和兩位同學就是因為四季豆裡面的紅細胞凝集素和皂素導致的中毒, 不過只需要在醫院輸一些葡萄糖鹽水和維生素C, 把毒素儘快排出體外就可以了, 不會對身體造成大的傷害, 也不會留下什麼後遺症。 ”幾天後, 3個孩子很快就康復了。

現在莎莎突然出現暈厥, 爸爸媽媽十分擔心:會不會是食物中毒留下了後遺症?如果不是, 那麼孩子出院時間不長, 為什麼又突然暈倒了?孩子突然患病的原因又會是什麼呢?

為了找到病因, 第二天一大早, 爸爸媽媽帶著莎莎來到市兒童醫院做了檢查。 醫生告訴他們:“有多種原因都可以引起人出現眩暈的症狀,

Advertisiment
比如高血壓、低血壓、低血糖, 或者腦子裡長了什麼異常的東西等。 ”但是在檢查中, 醫生並沒有發現莎莎在這些方面有任何問題。

讓莎莎的爸爸媽媽感到不安的是, 從第一次發生暈厥之後, 莎莎每天都會暈厥, 最多的一天, 莎莎竟然暈倒了7次。 有一次, 莎莎竟然暈厥十幾分鐘後才慢慢醒過來。 看到莎莎發病時的樣子, 父母又覺得莎莎得的好像是癲癇病。 於是, 他們帶著莎莎來到省人民醫院。 醫生給莎莎做了腦電圖檢測, 也沒有發現莎莎有癲癇病。 排除了癲癇病的可能, 更讓他們感到疑惑了。 醫生建議他們帶莎莎去心理治療中心諮詢一下心理醫生。

專家分析

在心理治療中心,

Advertisiment
心理專家詳細詢問了莎莎食物中毒時暈厥以及後來連續發生暈厥的過程, 發現她總是很拘謹, 一般情況下都是少言寡語, 而且心理暗示性特別強。 據莎莎自己說, 那次中毒是她的同學出現了中毒反應之後, 她才感到肚子痛的。 專家認為, 莎莎是把同學的反應作為一種暗示, 覺得自己也中毒了, 繼而產生了暈厥。 在醫院裡進行了搶救治療, 使莎莎對症狀的體驗得到了強化, 所以這個症狀就一直持續下來了。 可以肯定, 莎莎的暈厥主要是心理原因造成的一種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 也就是在長期的、消極的暗示作用下出現的癔症。 最近這種癔症連續發作, 食物中毒是誘發的主要原因。

從總體情況來看,

Advertisiment
這種癔症發病較急, 常常會出現多種症狀:或者表現為意識的障礙, 比如說認不清人, 記憶出現模糊等;或者軀體化反應特別明顯, 表現為癔症性截癱, 就像是癱瘓的病人一樣站不起來, 走不了路;或者是癔症的癲癇性反應, 就像是癲癇病發作那樣暈倒在地。 很顯然, 莎莎的症狀是屬於第三種。

聽了專家的診斷, 莎莎的父母不禁提出疑問:“既然斷定莎莎的病是在心理暗示作用下出現的, 那什麼是心理暗示?它對人的生活、學習有哪些影響呢?”

專家解釋說:“心理暗示是指人接受外界或他人的願望、觀念、情緒、判斷、態度影響的心理特點, 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心理現象。 它是人或環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某一個體發出資訊, 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資訊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資訊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受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資訊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另外,可以說暗示就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在一定的情感氣氛中,使人無條件地接受外界的影響。比如,小孩的頭撞到了桌子,碰了一個包,本來很痛,可是大人給他吹口氣,再哄一哄,並且告訴他沒事,小孩馬上就表現出像沒有被碰似的,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在生活中,人都會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也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調整、自我適應能力。比如,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來捕捉環境中的危險信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判斷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它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暗示性較強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及人、事、物的影響。

就暗示的作用而言,它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從莎莎的情況來看,是長期接受消極的暗示較多,逐漸形成了心理問題,現在就變成了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

在暗示的作用下,出現這種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這個人一定是心理暗示性比較強的人,就像莎莎這樣的。第二,突然有某一件事的發生對她起到了暗示作用,莎莎和同學的那次食物中毒,她看到別的同學肚子疼、暈倒,就起到了這個效果。第三,這個人一定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積聚在心裡。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就很容易出現軀體化反應。

最後,專家懇切地說:“從前面的分析來看,莎莎得癔症的前兩個條件都已經確定了,那麼第三個條件就是她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你們可以回憶一下,是誰長期給她消極的心理暗示呢?”

家長回憶

專家的分析、提示,使莎莎父母恍然大悟。他們坦然表示,這個消極暗示主要來自他們平時對莎莎的教育。莎莎的媽媽介紹說:

我們夫婦原來都是電信部門的員工,工作都比較出色。但由於我性格直爽,平時發現上司或同事工作中有什麼不妥之處,我總愛當面說。因此,在單位處處受排擠。於是,女兒2歲那年,我一氣之下就辭了職,自己開了一家餐館。

莎莎小時候天真活潑,快言快語,十分可愛。可是我們不想讓女兒養成這種個性。理由是:女孩子應當舉止文靜,言語謹慎,不能多嘴多舌,以免將來重蹈我的覆轍。因此,為了改變女兒的性格,我們就對她說話橫加限制,不論莎莎說什麼,只要她多說幾句,我們就斥責她:“這孩子又在胡說八道!”

記得有一天,我們教莎莎認字,“口”里加一橫是日,“日”里加一橫是“目”。莎莎很快學會了,便拿過彩筆在“日”里加一豎,問爸爸:“這是什麼?”“是田野的‘田’字。”爸爸回答。她又在“目”里加一豎,問:“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字嗎?”我們看了看,猶豫一下。她卻指著窗戶得意地說:“這是窗子的窗呀。”家裡的窗子本來就是這個形狀,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好好地表揚莎莎善於觀察,想像豐富。然而,我們非但沒有表揚她,反而呵斥道:“你只會胡說八道!以後再這樣胡說可要撕你的嘴啦!”那時,莎莎還不到4歲,見我們表情嚴肅,她滿臉通紅,趕緊低下頭。從那以後,不論她說什麼,都要先看看我們的臉色,只要我們一瞪眼,她會立即打住。就這樣,她漸漸變得內向,甚至有些木訥。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莎莎的心裡不斷地積聚著。終於,在那次意外的食物中毒後,莎莎的心理問題徹底爆發出來。

專家提醒

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職業棒球冠軍,去監獄裡看望一個與自己同齡的囚犯,囚犯問他是怎樣成為棒球冠軍的。棒球冠軍說:“我小時候在院子裡打棒球,打到家裡的玻璃上,爸爸對我說:‘兒子,照這樣打下去你一定會成為最棒的棒球選手。’當我把球打到爸爸的身上時,爸爸仍重複著這句話。於是,我越打越有信心,後來,我就真的成為冠軍了。”囚犯說:“我也喜歡打棒球,但我不小心打到玻璃上或別人身上時,爸爸也總會說一句:‘你再這樣胡鬧,總有一天會進監獄的。’於是,我就進來了。”

這個似乎有點極端的個案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從根本上說,這種現象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就是通過心理暗示,改變人的情緒,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收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效果。就是說,個體周圍的人對待個體的言語、行為和期待所傳遞出來的資訊,最終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緒。這個現象心理學上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暗示可以對人產生積極影響,而消極的暗示猶如精神冷霜,會破壞人的熱情和信心。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長想用消極暗示來激勵孩子,殊不知,這往往事與願違。因此,教育孩子,消極暗示還是少用為好。

個體無意中接受這種資訊,從而做出相應反應的一種心理現象。心理學家巴甫洛夫認為:暗示是人類最簡單、最典型的條件反射。我們在生活中無時不在接收著外界的暗示,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在無意識中,廣告資訊會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資訊反復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受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資訊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另外,可以說暗示就是在一定的環境下,在一定的情感氣氛中,使人無條件地接受外界的影響。比如,小孩的頭撞到了桌子,碰了一個包,本來很痛,可是大人給他吹口氣,再哄一哄,並且告訴他沒事,小孩馬上就表現出像沒有被碰似的,這就是心理暗示的作用。”

在生活中,人都會受到暗示,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也是人類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調整、自我適應能力。比如,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來捕捉環境中的危險信號,做出判斷。這種捕捉、判斷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它是人的一種本能。所以,暗示性較強的人,往往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及人、事、物的影響。

就暗示的作用而言,它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兩種。從莎莎的情況來看,是長期接受消極的暗示較多,逐漸形成了心理問題,現在就變成了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

在暗示的作用下,出現這種類似于生理疾病的軀體化反應,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這個人一定是心理暗示性比較強的人,就像莎莎這樣的。第二,突然有某一件事的發生對她起到了暗示作用,莎莎和同學的那次食物中毒,她看到別的同學肚子疼、暈倒,就起到了這個效果。第三,這個人一定有比較嚴重的心理問題積聚在心裡。只要具備了這三個條件,就很容易出現軀體化反應。

最後,專家懇切地說:“從前面的分析來看,莎莎得癔症的前兩個條件都已經確定了,那麼第三個條件就是她的心理問題是什麼?你們可以回憶一下,是誰長期給她消極的心理暗示呢?”

家長回憶

專家的分析、提示,使莎莎父母恍然大悟。他們坦然表示,這個消極暗示主要來自他們平時對莎莎的教育。莎莎的媽媽介紹說:

我們夫婦原來都是電信部門的員工,工作都比較出色。但由於我性格直爽,平時發現上司或同事工作中有什麼不妥之處,我總愛當面說。因此,在單位處處受排擠。於是,女兒2歲那年,我一氣之下就辭了職,自己開了一家餐館。

莎莎小時候天真活潑,快言快語,十分可愛。可是我們不想讓女兒養成這種個性。理由是:女孩子應當舉止文靜,言語謹慎,不能多嘴多舌,以免將來重蹈我的覆轍。因此,為了改變女兒的性格,我們就對她說話橫加限制,不論莎莎說什麼,只要她多說幾句,我們就斥責她:“這孩子又在胡說八道!”

記得有一天,我們教莎莎認字,“口”里加一橫是日,“日”里加一橫是“目”。莎莎很快學會了,便拿過彩筆在“日”里加一豎,問爸爸:“這是什麼?”“是田野的‘田’字。”爸爸回答。她又在“目”里加一豎,問:“你們知道這是什麼字嗎?”我們看了看,猶豫一下。她卻指著窗戶得意地說:“這是窗子的窗呀。”家裡的窗子本來就是這個形狀,此時此刻,我們應該好好地表揚莎莎善於觀察,想像豐富。然而,我們非但沒有表揚她,反而呵斥道:“你只會胡說八道!以後再這樣胡說可要撕你的嘴啦!”那時,莎莎還不到4歲,見我們表情嚴肅,她滿臉通紅,趕緊低下頭。從那以後,不論她說什麼,都要先看看我們的臉色,只要我們一瞪眼,她會立即打住。就這樣,她漸漸變得內向,甚至有些木訥。可能就是在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巨大的心理壓力在莎莎的心裡不斷地積聚著。終於,在那次意外的食物中毒後,莎莎的心理問題徹底爆發出來。

專家提醒

由此,我想起一個故事:一個職業棒球冠軍,去監獄裡看望一個與自己同齡的囚犯,囚犯問他是怎樣成為棒球冠軍的。棒球冠軍說:“我小時候在院子裡打棒球,打到家裡的玻璃上,爸爸對我說:‘兒子,照這樣打下去你一定會成為最棒的棒球選手。’當我把球打到爸爸的身上時,爸爸仍重複著這句話。於是,我越打越有信心,後來,我就真的成為冠軍了。”囚犯說:“我也喜歡打棒球,但我不小心打到玻璃上或別人身上時,爸爸也總會說一句:‘你再這樣胡鬧,總有一天會進監獄的。’於是,我就進來了。”

這個似乎有點極端的個案表明: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的預言,會決定另一個人的智慧成就。從根本上說,這種現象是一種條件反射的心理機制,就是通過心理暗示,改變人的情緒,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收到改造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效果。就是說,個體周圍的人對待個體的言語、行為和期待所傳遞出來的資訊,最終會影響個體的行為和情緒。這個現象心理學上稱作“皮格馬利翁”效應。

心理暗示有積極和消極之分,積極的暗示可以對人產生積極影響,而消極的暗示猶如精神冷霜,會破壞人的熱情和信心。在家庭教育中,有不少家長想用消極暗示來激勵孩子,殊不知,這往往事與願違。因此,教育孩子,消極暗示還是少用為好。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