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修剪寶寶心中那根嫉妒的“刺”

“寶寶, 你再不吃了這口飯, 我就把它送給隔壁的茗茗了。 ”果然, 寶寶把這口飯吃了。

“寶寶, 你要是不跟媽媽走, 媽媽就做露露的媽媽了, 不做你的媽媽了!”果然, 寶寶趕緊跟著媽媽的腳步。

當你在得意這一招兒很管用的時候, 你是否想到自己可能助長了寶寶的嫉妒心理?并進一步料想嫉妒帶給寶寶的焦躁不安和不快

既然寶寶自然就會產生嫉妒心理, 那么在平時的教養生活中, 父母就要注意不要這樣招惹寶寶, 避免無意中拔苗助長了寶寶的嫉妒心理。

在喂養中故意讓孩子“吃醋”

3歲前寶寶的飲食、營養和健康非常重要,

Advertisiment
于是不少媽媽爸爸把“吃”當成排名第一的“硬道理”, 其他的教育都為這個服務。 明明知道寶寶已經有了“吃醋”心理, 還故意利用它把東西喂到嘴里, 就像被本文開頭舉的第一個例子, 結果寶寶吃進了食品, 同時也“吃”進了嫉妒。 嬰幼兒的“吃”固然重要, 但是從長遠來看, 這樣做是得不償失的, 因此, 父母應盡量用積極的、正面的教養方式比較好。

有意“騷擾”寶寶, 讓寶寶由自卑轉向嫉妒

有的成人喜歡逗寶寶, 比如一把把寶寶手中的玩具搶過來, 說“這是我的!”或者“我不給你了!”看著寶寶癟著嘴哭了, 才還給寶寶。 但是, 寶寶也辨別不出來玩笑的真假, 被這樣招惹以后, 容易產生自卑心理, 自卑常常是轉化為嫉妒的前奏。

Advertisiment
當然, 如果有朋友、鄰居或者同事這么逗你的孩子玩, 你也不好意思駁回人家的面子, 你可以悄悄地對著寶寶耳朵說:“別著急, 別理他, 一會兒他就給你了。 ”這樣反而鍛煉了寶寶的耐挫心理。

反復傳說寶寶的嫉妒趣事, 讓寶寶變得心安理得

皮皮說他想變成一只小蟲子, 鉆進東東的嘴里, 把他的牙齒都咬成小洞洞, 這樣他吃飯就不快了。 原來, 老師總是夸東東吃飯又快又不撒飯粒, 皮皮怎么努力也趕不上他, 就幻想出這么一個“損招”, 暫時求得心理平衡。 媽媽聽了以后覺得孩子太有意思了, 逢人就說這個笑話, 皮皮就在一邊聽著, 時間長了, 他的“幻想故事”越來越多, 博得媽媽的“快樂”也越來越多, 后來老師提醒媽媽:“您這么做讓孩子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

Advertisiment
不利于他的心理健康發展。 ”媽媽這才意識到自己太疏忽對孩子的正確引導了。

修剪寶寶那根嫉妒的“刺”

寶寶的嫉妒心理不可能完全消失, 但是經過父母的有意引導, 可以盡量減少嫉妒那根“刺”對寶寶自己和他人的傷害, 使這種消極心理向其他積極方面轉化。

正面鼓勵孩子, 不要一味地哄孩子

嬰幼兒特別需要父母的表揚和鼓勵來建立信心, 于是有的父母單一地、夸張地表揚寶寶, 孩子有什么不對的地方, 也把責任向別人身上推。 寶寶長期被這么哄著, 久而久之就不愿意學習和承認別人的優點, 不接納和嫉妒別人的事情隨時可能發生。 例如在一項小比賽或者小游戲中,

Advertisiment
孩子輸了以后比較傷心, 有的父母就說:“他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們也行!”這樣也許安慰了寶寶, 但卻無形中助長了寶寶逃避現實的嫉妒情緒。 父母可以正面鼓勵孩子:“人家寶寶學會了, 那我們經過學習也一定能行!咱們回家試試吧?”

常常念叨別人的優點

這并不是長他人的士氣, 殺自己的威風, 而是認可別人、接納別人的“情商”培養, 引導寶寶走出嫉妒的狹隘天地。 父母可以經常與孩子交談:“某某小朋友有什么優點?”“你可以從某某小朋友身上學到什么長處?”

轉化為掌握相關知識和技能的動力

有的寶寶會因為自己折不好一張紙, 畫不好一只蘋果而嫉妒旁邊的小朋友, 知識和技能上的匱乏常常是孩子產生挫敗感的直接因素,

Advertisiment
也潛藏著嫉妒的危機。 如果孩子是這種情況, 就手把手地教他知識和技能, 讓他產生成就感, 蓄積自身的潛能和優勢, 建立自信心。

游戲時別總是讓著孩子, 要讓寶寶輸得起

在玩下棋、撲克牌、拍球等親子游戲的時候, 別給孩子總是造成他勝利的假象, 因為幼兒與成人的思維方式不一樣, 大人覺得讓讓孩子只是玩玩而已, 兒童卻把游戲當成“工作”一樣對待, 要在游戲中讓孩子知道有輸有贏, 并鍛煉他承受輸局的心理壓力。 這樣的心理感受會漸漸遷移到其他情境中, 使寶寶敢于承認別人比自己強, 減少嫉妒情緒的產生。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