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你的教育態度決定孩子的成長態度 這些育兒誤區請避開

如今, 隨著家長受教育程度的增加, 更多的家長越來越在意在孩子教育上的方法。 他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 會用民主的態度面對孩子, 而這些教育的改變也會慢慢地體現在很多事情處理的細微之處。 但是, 家長一定要注意, 因為很可能有時候你們的一句無心之話, 一個無意的動作都可能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 所以, 這樣的育兒錯誤爸爸媽媽一定要避免哦~~

未及時獎勵孩子的良好行為

小明從幼稚園回來後, 興沖沖地把自己的畫給爸爸看, 期待得到爸爸的表揚。 但是爸爸連眼睛都沒抬起來,

Advertisiment
說:“好的, 放在桌子上, 等我把報紙看完再看。 你去告訴媽媽, 今天的湯少放些鹽。 ”

父親無意的忽視必然會讓孩子感覺很失望, 打擊他的積極性, 有可能還會使孩子不願意主動與父母交流。 所以, 當孩子主動告訴父母他在幼稚園的表現時, 這說明了他對父母的信任, 父母一定要認真傾聽, 對於他的良好表現, 不吝表揚會鼓舞他做得更好的信心, 同時還可以順便對他提出進一步的期望, 讓孩子可以百尺竿頭, 更進一步。

無意中懲罰了孩子良好的行為

晚飯前, 美惠主動幫媽媽收拾桌子, 可由於不小心, 把燉盅打破了。 媽媽聞聲而來, 看到滿地的瓷片, 頓時火冒三丈, 大聲罵道:“誰讓你多管閒事的, 叫你做的事不做, 沒叫你做的事樣樣要插手。

Advertisiment
昨天打碎一個花瓶, 今天打碎一個燉盅, 真不知道你明天還能闖什麼禍!”

美惠的一番好意反而招來了責駡, 這必然會打消孩子主動做家務的積極性。 其實對於孩子好心做壞事的行為, 家長首先應該先肯定和表揚孩子的動機, 如美惠幫媽媽收拾桌子是體諒和關愛父母, 媽媽就該先表揚她。

之後, 家長再委婉地告訴孩子哪裡出錯了, 並具體地提出正確的方法。 這樣, 既不會打消孩子做事的積極性, 又可避免再次出現錯誤。

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

大龍跟媽媽一起逛商場時看中了一個玩具火車, 媽媽嫌貴不想買, 大龍就哭鬧起來。 剛開始媽媽還堅持不給他買, 可後來大龍越哭越凶, 在地上打滾, 這時很多人圍觀,

Advertisiment
媽媽覺得很丟臉, 只好妥協把玩具買下。 從那以後, 大龍只要看中了什麼就一定要買, 否則他就躺在地上耍賴、哭喊, 直到大人答應他的要求。

大龍媽媽給孩子造成了這樣一種印象:只要我哭鬧的時間夠長, 媽媽就一定會滿足我的願望, 如果她不答應, 則說明我哭得還不夠凶。 其實媽媽只要忽略大龍的哭鬧, 堅持不買, 大龍就會發現這種方法達不到他想要的目的, 也就不得不放棄這一無效的方法。 媽媽還可以告訴大龍, 只有他乖乖聽話、表現良好才能得到想要的玩具, 讓大龍知道得到玩具的正確方法。

不懲罰孩子的不良行為

在社區玩時, 阿強看上了一個小朋友的玩具, 他跑過去就搶, 小朋友不給, 他就把小朋友推倒在地。

Advertisiment

媽媽對爸爸說:“你管教一下你兒子。 ”爸爸說:“男孩子嘛, 欺負別人總比被人欺負好。 ”還鼓勵地摸了摸阿強的頭。 以後阿強更是變本加厲, 欺負比他小的孩子。 爸爸為此大發雷霆, 狠狠地抽了阿強一頓, 以為他會吸取教訓。 誰知第二天阿強就去找那個告狀的小孩, 把他打得頭破血流。

在阿強剛開始犯錯時, 得到的不是懲戒而是獎勵, 當他後來做同樣的事情卻得到懲罰時, 就無法理解大人的意圖, 只知道自己惹爸爸不高興了就會挨打, 那誰要是惹我不高興了, 我也要打他。

所以在孩子犯錯的一開始, 家長就應該進行糾正, 對該懲罰的行為要始終如一地進行懲罰, 而且要說明孩子錯在哪裡, 正確的做法應該是什麼。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