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安全依戀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感

建立優質的親密關係, 對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 但現實生活中, 有的人戀愛談得安之若素風生水起, 有的人卻在親密關係中焦慮不安,

Advertisiment
情緒大起大落, 乃至因愛生恨……為什麼我們面對親密關係會有迥異的表現?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們依戀風格(attachment style)的影響。

依戀, 是指嬰兒與母親(或能夠代理母親的人)之間所形成的由愛連接起來的永久性心理聯繫。 兒童期的依戀關係與日後的人格發展有很大的關係。 早期母嬰關係的品質決定著人一生的幸福感。

一、依戀原理

Advertisiment

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

嬰兒依戀模式測量源自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思在1978年的一個有趣實驗, 這個情景遵循下列八個步驟(媽媽們找個機會都能自己試試):

Advertisiment

1.母親帶孩子進入一個陌生房間;

2.母親坐下來, 孩子自由探索;

3.一個成年陌生人進入房間, 先和母親說話, 再和孩子說話;

4.母親離開房間;

5.母親回來, 和孩子打招呼並安慰孩子, 陌生人離開;

6.母親再次離開, 留下孩子自己;

7.陌生人回來;

8.母親回來, 陌生人離開。

二、四種依戀類型

一歲兒童會典型表現出四種依戀類型的一種:安全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

1.安全型:母親在, 孩子就很自在, 他們能獨立地探索環境, 時不時回來找媽媽磨嘰一下。 當母親離開時, 孩子表現得有點心煩, 但是母親回來就馬上回到母親身邊並尋求接觸。 在北美的大樣本測量中, 大多數兒童, 約有三分之二屬於這個類型。

Advertisiment

這類嬰兒的母親往往對嬰兒的情感需要比較敏感。

2.回避型:不尋求接近母親, 母親離開後也沒什麼難過的表現, 母親回來了也還是對她比較冷淡。 這個類型的比例在20%。

Advertisiment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有兩個:

1)母親對嬰兒的情感需要不敏感, 缺乏溫情, 表情呆滯, 很少給嬰兒帶來愉快;

2)嬰兒由多人撫養, 沒有形成對母親或某一個特定的人的依戀。

3.矛盾型:這個類型的孩子對母親的情感狀態是一種既積極又消極的混合反應。 到了新環境中, 兒童緊緊挨著母親, 幾乎不去探索新環境。 他們在陌生人進來後, 母親離開前甚至就有些焦慮了, 當母親真的離開時, 他們會表現出巨大的哀傷或憤怒。然而一旦母親回來,他們一方面表現得要跟母親接近,另一方面卻又選擇了負面的身體接觸方法:對母親又踢又打,往往還伴隨著憤怒的表情或者號哭。這一類型的孩子約占10%~15%。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這類嬰兒的母親,往往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對嬰兒反應不一致。有時對嬰兒表現出親近、依戀,而當嬰兒出現痛苦和反抗時,態度又會粗暴。

4.混亂型:顧名思義,他們的表現不可預估,時而平靜時而憤怒。但是我們一般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親密關係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占比5%~10%。

三、依戀類型對人生的影響

以上四種類型的依戀,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的、積極的依戀;後面三種為消極的、不良的依戀。

研究表明,那些與母親之間形成安全依戀的嬰兒,也容易對母親以外的人持有信任感。有了母親的“安全基地”,即使對毫不相識的人,孩子也容易跟他們親近,樂於同其他人進行“社交”。

有著安全依戀的嬰兒,以後的發展也比較好。在1歲時被測定為“安全型”依戀的2歲嬰兒,比起那些曾被測定為非安全型依戀的2歲嬰兒,對陌生人的適應要快得多,也比較聽從母親的要求。

被測定為“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到了3歲後,很多成了同伴中的領袖人物,受到同伴的歡迎,往往表現出很強的好奇心,對大人也較少抵抗情緒。

如果父母親從小就能夠精心地照顧小兒,與小兒密切接觸,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形成安全的依戀,個別孩子即使開始有些不安全依戀,也會逐漸轉變成安全的依戀。

四、怎樣讓孩子形成安全依戀?

安全依戀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1.養育者,2.嬰兒的天生氣質。

1.養育者

1)提高做母親的敏感性,及時地應答孩子的需求。不要忽略嬰兒,不要聽任其哭鬧。

2)當孩子處於不適狀態時,養育者能及時解除。

3)平時,能經常面露微笑,逗孩子玩;當嬰兒發出咿呀之聲時,養育者能及時做出積極反應。

4)按照寶寶需求去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切忌心情好時和孩子玩耍,心情不好時遷怒于孩子。這種拿孩子當出氣筒的做法會對孩子形成心理傷害並影響他的一生。

5)多和孩子做親密的身體接觸,嬰兒撫觸操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特別是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給予他最真誠的擁抱。

以上這些做法,能使嬰兒感覺到養育者能減輕自己的痛苦,與自己共用快樂,從而產生信任感。這個時期使嬰兒獲得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影響以後一生的發展。

相反,如果養育者經常對孩子的痛苦和要求置之不理,嬰兒就很難把養育者當成自己的“安全基地”,也就不容易產生信任感。

2.嬰兒方面

在安全依戀形成的過程中,嬰兒的個人氣質也起著作用。養育者會對不同氣質的嬰兒做出不同的反應,因而直接影響到依戀的“質”。

那些被稱為“困難型嬰兒”,整天吵鬧不止,吃喝拉撒睡無規律,極少露出笑容,對於這樣的嬰兒,養育者的愛戀之情難免會打折。平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老哭哄也哄不住的嬰兒,會惹得父母不耐煩,甚至沮喪煩躁。

要讓“困難型”的嬰兒形成安全依戀,需要養育者付出更多的愛和關懷。

正如徐靜老師在MamaGo線上講座中所說: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快樂,其實允許孩子悲傷和恐懼需要更多的勇氣與愛,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大愛,這種愛是一種看見和允許,允許孩子和自己的各種情緒相處,也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

Tips

1.對嬰兒需求反應不足(某些初育父母)和對嬰兒需求反應過度(比如某些隔代養育的情況)都可能造成非安全型的兒童。

2.最佳的回應方式是適當地回應嬰兒,同時和嬰兒的情緒狀態要相匹配。(一些家長在孩子處於驚懼、害怕或其他負面情緒中時,覺得特有意思,哈哈大笑樂不可支,這其實都是對嬰兒心理不負責任的行為)。

3. 18個月大的孩子,大多數已經可以形成多重依戀關係,這時候父親一般是作為第一候補進入這一關係的人。與父親的依戀程度高,適合培養孩子更多的社會性規範習得能力和改善其身體健康狀況。

4.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實際上也在面對自己童年的依戀經驗。比方說,父母童年早期的經驗中缺乏細心的照顧,可能會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出現疏離感(抗拒和孩子親密互動),或者翻轉成過度補償(溺愛、害怕失去孩子,忽視了對孩子成長中應有的自主和獨立,變成對孩子的束縛)。

五、依戀發展的四個階段

1.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

這個時期嬰兒對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同時,所有的人對嬰兒的影響也是一樣的。此時的嬰兒還未有對任何人(包括母親)的偏愛。

2.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

這時嬰兒對人的反應有了區別,對母親更為偏愛。在母親面前表現出更多的親近反應如微笑、依偎,而在其他家庭成員面前這些反應則要相對少一些,對陌生人就更少。但此時,嬰兒還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到2歲)

從6~7個月起,嬰兒對母親的存在更加關切,特別願意與母親在一起,與她在一起時特別高興,而當她離開時則哭喊,不讓離開。這一切顯示嬰兒出現了明顯的對母親的依戀。與此同時,嬰兒對陌生人的態度變化很大,見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緊張、恐懼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4.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

2歲後,嬰兒能認識並理解母親的情感、需要、願望,知道她愛自己,不會拋棄自己,並知道交往時應考慮她的需要和興趣,據此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時,嬰兒把母親作為一個交往的夥伴,並認識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願望。這時與母親的空間上的鄰近性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

希望能幫到更多快要當父母或者剛剛當父母的人!

參考資料:
http://daily.zhihu.com/story/2461216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859385

他們會表現出巨大的哀傷或憤怒。然而一旦母親回來,他們一方面表現得要跟母親接近,另一方面卻又選擇了負面的身體接觸方法:對母親又踢又打,往往還伴隨著憤怒的表情或者號哭。這一類型的孩子約占10%~15%。

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這類嬰兒的母親,往往情緒變化大,喜怒無常,對嬰兒反應不一致。有時對嬰兒表現出親近、依戀,而當嬰兒出現痛苦和反抗時,態度又會粗暴。

4.混亂型:顧名思義,他們的表現不可預估,時而平靜時而憤怒。但是我們一般認為這樣的孩子其實是最沒有親密關係安全感的孩子。他們占比5%~10%。

三、依戀類型對人生的影響

以上四種類型的依戀,安全型依戀為良好的、積極的依戀;後面三種為消極的、不良的依戀。

研究表明,那些與母親之間形成安全依戀的嬰兒,也容易對母親以外的人持有信任感。有了母親的“安全基地”,即使對毫不相識的人,孩子也容易跟他們親近,樂於同其他人進行“社交”。

有著安全依戀的嬰兒,以後的發展也比較好。在1歲時被測定為“安全型”依戀的2歲嬰兒,比起那些曾被測定為非安全型依戀的2歲嬰兒,對陌生人的適應要快得多,也比較聽從母親的要求。

被測定為“安全型”依戀的嬰兒,到了3歲後,很多成了同伴中的領袖人物,受到同伴的歡迎,往往表現出很強的好奇心,對大人也較少抵抗情緒。

如果父母親從小就能夠精心地照顧小兒,與小兒密切接觸,絕大多數孩子都會形成安全的依戀,個別孩子即使開始有些不安全依戀,也會逐漸轉變成安全的依戀。

四、怎樣讓孩子形成安全依戀?

安全依戀的形成,主要取決於兩方面的因素:1.養育者,2.嬰兒的天生氣質。

1.養育者

1)提高做母親的敏感性,及時地應答孩子的需求。不要忽略嬰兒,不要聽任其哭鬧。

2)當孩子處於不適狀態時,養育者能及時解除。

3)平時,能經常面露微笑,逗孩子玩;當嬰兒發出咿呀之聲時,養育者能及時做出積極反應。

4)按照寶寶需求去調整自己的行為,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切忌心情好時和孩子玩耍,心情不好時遷怒于孩子。這種拿孩子當出氣筒的做法會對孩子形成心理傷害並影響他的一生。

5)多和孩子做親密的身體接觸,嬰兒撫觸操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特別是在孩子哭鬧不止的時候,給予他最真誠的擁抱。

以上這些做法,能使嬰兒感覺到養育者能減輕自己的痛苦,與自己共用快樂,從而產生信任感。這個時期使嬰兒獲得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這將影響以後一生的發展。

相反,如果養育者經常對孩子的痛苦和要求置之不理,嬰兒就很難把養育者當成自己的“安全基地”,也就不容易產生信任感。

2.嬰兒方面

在安全依戀形成的過程中,嬰兒的個人氣質也起著作用。養育者會對不同氣質的嬰兒做出不同的反應,因而直接影響到依戀的“質”。

那些被稱為“困難型嬰兒”,整天吵鬧不止,吃喝拉撒睡無規律,極少露出笑容,對於這樣的嬰兒,養育者的愛戀之情難免會打折。平時,我們經常可以看到,那些老哭哄也哄不住的嬰兒,會惹得父母不耐煩,甚至沮喪煩躁。

要讓“困難型”的嬰兒形成安全依戀,需要養育者付出更多的愛和關懷。

正如徐靜老師在MamaGo線上講座中所說:父母們都希望孩子快樂,其實允許孩子悲傷和恐懼需要更多的勇氣與愛,這才是一種真正的大愛,這種愛是一種看見和允許,允許孩子和自己的各種情緒相處,也是一種對孩子的信任。

Tips

1.對嬰兒需求反應不足(某些初育父母)和對嬰兒需求反應過度(比如某些隔代養育的情況)都可能造成非安全型的兒童。

2.最佳的回應方式是適當地回應嬰兒,同時和嬰兒的情緒狀態要相匹配。(一些家長在孩子處於驚懼、害怕或其他負面情緒中時,覺得特有意思,哈哈大笑樂不可支,這其實都是對嬰兒心理不負責任的行為)。

3. 18個月大的孩子,大多數已經可以形成多重依戀關係,這時候父親一般是作為第一候補進入這一關係的人。與父親的依戀程度高,適合培養孩子更多的社會性規範習得能力和改善其身體健康狀況。

4.父母與孩子相處時,實際上也在面對自己童年的依戀經驗。比方說,父母童年早期的經驗中缺乏細心的照顧,可能會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出現疏離感(抗拒和孩子親密互動),或者翻轉成過度補償(溺愛、害怕失去孩子,忽視了對孩子成長中應有的自主和獨立,變成對孩子的束縛)。

五、依戀發展的四個階段

1.無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從出生到3個月)

這個時期嬰兒對所有人的反應幾乎都是一樣的,同時,所有的人對嬰兒的影響也是一樣的。此時的嬰兒還未有對任何人(包括母親)的偏愛。

2.有差別的社會反應階段(3~6個月)

這時嬰兒對人的反應有了區別,對母親更為偏愛。在母親面前表現出更多的親近反應如微笑、依偎,而在其他家庭成員面前這些反應則要相對少一些,對陌生人就更少。但此時,嬰兒還不怯生。

3.特殊的情感聯結階段(6個月到2歲)

從6~7個月起,嬰兒對母親的存在更加關切,特別願意與母親在一起,與她在一起時特別高興,而當她離開時則哭喊,不讓離開。這一切顯示嬰兒出現了明顯的對母親的依戀。與此同時,嬰兒對陌生人的態度變化很大,見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而是緊張、恐懼甚至哭泣、大喊大叫。

4.目標調整的夥伴關係階段(2歲以後)

2歲後,嬰兒能認識並理解母親的情感、需要、願望,知道她愛自己,不會拋棄自己,並知道交往時應考慮她的需要和興趣,據此調整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反應。這時,嬰兒把母親作為一個交往的夥伴,並認識到她有自己的需要和願望。這時與母親的空間上的鄰近性逐漸變得不那麼重要。

希望能幫到更多快要當父母或者剛剛當父母的人!

參考資料:
http://daily.zhihu.com/story/2461216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859385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