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早教>正文

不要以愛的名義去控制孩子

每個做父母的心中肯定都有一個期望, 那就是自己的孩子將來很有成就, 不過, 其中部分家長採用的是教導啟發幫助孩子, 而另一部分家長則是唯自己命是從, 認為自己是愛孩子的, 孩子就必須按自己的意願去做事。 殊不知這是以愛的名義控制孩子。 讓我們看看下面的內容。

諮詢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類情況, 父母或是其中一方為孩子預約諮詢。 往往是一來到諮詢室, 大人就會迫不及待地開始聲討:孩子多麼的不聽話、不好好讀書, 難以管教、不知好歹。 而孩子們則總是低著頭, 不發一言。 有些面帶羞憤坐立難安,

Advertisiment
有些則仿佛說的不是自己般的無所謂。

第一次見小A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 是由媽媽預約的諮詢。 小A16歲, 比同齡的女孩子要高出很多, 有些胖, 非常長的枯黃的頭髮披散著, 像她整個人一樣完全沒有生命力。 媽媽諮詢一開始就指著小A說:“我快被她氣死了, 醫生你一定要檢查檢查她有什麼問題!”原來小A從去年開始就不願意上學了, 天天把自己關在家中上網、睡覺, 不願跟家人說話, 不然就是沖父母大發脾氣。 媽媽很激動:“她現在洗臉刷牙要一個多小時, 沖涼不到兩個小時不出來, 髒衣服自己不洗還不讓保姆洗。 最近還暴飲暴食, 看看她現在胖得哪像個女的, 就這兩個月長了近30斤!醫生你說她怎麼對得起我。

Advertisiment
我辛辛苦苦做生意掙錢, 讓她衣食無憂, 在家呼風喚雨。 為了她的未來我犧牲了多少, 她怎麼能這樣不爭氣!”小A一直沒說話, 但從開始時的面無表情漸漸地變得不情願, 還有點憤怒。

什麼讓原本是花季少女的小A變成如今這副模樣的呢?在後來跟她的單獨談話中, 我瞭解到小A的父母從她出生就已經在做生意了, 兩人都很忙, 不能照顧她。 於是小A被送到親戚家裡一直到上小學才被接回來, 但是父母仍然不能照顧她, 而是為她請了個保姆, 保姆年齡不大, 是個十八九歲的小姑娘。 小時候小A比較頑皮, 經常會弄亂弄髒保姆才搞好的衛生, 於是經常被教訓。 童年裡小A深刻的印象就是大人都很嚴厲、不隨和, 跟他們說話很緊張,

Advertisiment
這使得小A越來越膽小謹慎。 保姆對清潔的關注也使得小A心裡漸漸懷疑自己不衛生、很髒。

小A的父親比較嚴肅, 經常會因為她做錯事而嚴厲批評。 母親經常會評價她吃得太多了又胖了, 穿這件衣服不好看, 等等。 後來因為潔癖的原因, 母親管得更多, 每天讓保姆盯著她是不是又洗手了, 洗臉沖涼是不是按照他們的安排做的。 “我們愛她, 才會這樣嚴厲。 她還小又沒有經驗, 還不知社會的複雜, 我們才要教育她。 她小時候我們的確是忽略她了, 所以現在我們要補償她。 ”因為愧疚, 父母給她優越的物質生活, 擔心她的安全, 便每天都讓保姆接送她上學, 放學後也不讓她出門跟同學玩的, 出去由保姆陪著, 也只能和經他們同意了的人玩。

Advertisiment
小A並沒有改變, 而是越來越內向孤僻了, 沒有朋友、不愛說話, 在學校獨來獨往, 老師同學都不太喜歡她。

小A父母對她的要求也是越來越多, 對於小A在他們如此盡心盡力下還不能改正過來也更加的憤怒。 潛意識中, 父母覺得自己為孩子付出了很多, 做了犧牲, 就會要求回報。 父母是以愛的名義在孩子身上寄託自己的期待, 處理自己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 當他過多地承擔了父母自己的東西時, 感受是複雜的, 對父母愧疚也憤怒, 更多的時候, 這些強大的情緒體驗將使孩子攻擊自己, 小A就是這樣, 她無法跟父母反抗, 而是選擇“殺死”自己。

親子關係一直是被關注的, 父母和孩子, 最親近的關係也容易帶來最大的糾結痛苦。

Advertisiment

“我們都是為他好, 都是愛他!”這句話幾乎是所有父母的代言詞。 究竟是愛還是控制, 很多父母區分不了, 或者說潛意識裡不願意區分。

看到這裡很多家長是不是感到身有體會, 因為大多數人都難逃咱們的傳統觀念, 孩子是自己的, 就得按自己的意願去辦事。 其實孩子也是需要一定自由的, 做為父母, 我們能給以就是教導引導孩子走向正途, 將來的成就還是要靠孩子自己去努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