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同階段寶寶玩積木的不同方法

1歲半:認識新玩意「積木」

積木對1歲半的寶寶來說並沒有特別不一樣, 和其他玩具或物品一樣都讓他感到好奇, 想要摸一摸、玩一玩。 這個年紀的寶寶玩積木通常還不會有實際的搭建行為, 喜歡將積木抱過來抱過去, 放在口袋裡, 或塞到某個地方再拿出來, 偶而還會咬咬看!這代表著寶寶正在認識、探索這個新東西, 感覺它硬硬的、平平的、滑滑的、重重的, 有好多「樣子」!漸漸的, 他知道這個東西叫「積木」。

2歲:堆疊排列與象徵行為

到了2歲左右, 幼兒慢慢發展出基本的建構行為。 在這個階段裡的積木遊戲有兩個特徵,

Advertisiment
一是迭高、排長條, 二是象徵式行為的發展。 幼兒喜歡將積木一塊挨著一塊, 排列成一長串或迭成高塔狀。 這個過程對孩子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一大挑戰, 他們會聚精會神地不斷重複同樣的動作, 積木倒了, 仍不厭其煩的再重新排列或堆疊。 此外, 這個階段的幼兒還會把長型積木當電話, 有模有樣的講起話來, 或者跨☆禁☆坐在大積木上, 開始開車…等, 運用他們的想像力開心玩積木。 此階段幼兒正處於皮亞傑(Piaget)所說的「自我中心」階段, 因此常會看到幼兒一面玩積木, 一面自言自語(自我中心語言)的有趣畫面。

幼稚園老師觀察站:

1、2歲的幼兒通常不會在意積木的形狀, 且其社會行為實屬「獨自遊戲」期, 因此, 即便是一群人在一起,

Advertisiment
也是各行其事, 不會有實質上的互動行為。

3歲:架橋、圍堵、對稱圖形

約3歲左右, 幼兒的作品漸漸具象, 常會出現橋狀、圍堵(用數塊積木圍出一個空間)及對稱等三種型態。 這個階段的幼兒開始在意積木的形狀, 比如在架橋時, 得先排兩塊一樣的積木做橋柱;排列對稱圖形時, 左邊擺了什麼, 右邊也一定要找到同樣的積木擺放。 就是在這種區辨、尋找、比較各類形狀積木的過程中, 「分類」的概念便衍生了。 此外, 在實驗過程中空間概念也漸漸發展而出。 如:車子從橋「下」、橋「上」走過;動物走「進」、走「出」柵欄;有人靠「近」、走「遠」了…等。

幼稚園老師觀察站:

在這個階段幼兒漸漸邁入「平行遊戲期」, 在搭建積木時會開始與他人互動, 共同搭建作品,

Advertisiment
也常會因需要某種形狀的積木而與人發生衝突。

4歲半:實質建構期

約4歲半左右, 當孩子的建構技巧越來越成熟時, 可以觀察到他會開始有計劃性的搭建積木, 其作品也會相當具象, 且越來越趨向複雜的大型作品。 孩子會開始精確地「數」積木, 還差幾塊就可搭成一間房子, 這裡多了幾塊…等。 「量」的概念已從過去一堆一堆的粗略印象發展到一塊塊點算的階段。 這個階段對孩子最大的挑戰就是「解決各種結構性問題」, 比方說如何保持一個高塔的平衡?要先放哪一塊積木才能再擺另一塊…等。 在不斷的錯誤與修改的實驗過程中, 孩子漸漸掌握思考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他獲得了「自信心」。

幼稚園老師觀察站:

Advertisiment

此階段的幼兒常會三三兩兩一起合作搭建積木, 他們會彼此協調, 商討誰搭哪一部分…等。 這當中或許也會發生一些言語爭執, 甚至是肢體衝突, 但不管如何, 這些都是幼兒發展社會性行為必經的人際互動課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