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缺也不可多的糖食營養

糖食, 醫學上稱為碳水化合物, 與蛋白質、脂肪並列為三大產能營養素。 據營養學家測算, 孩子每天所需熱量的一半來自於糖食。
糖食不僅來自糖類, 而且來自穀物、麵粉、蔬菜、水果等;不同的食物含糖量也不同(見下表)。
孩子每日攝取的糖食需適量, 既不可缺也不可多。 一般說來, 2歲內每天每公斤體重12克即夠;2歲以上以每公斤體重10克左右為宜。 如果糖食不足, 可產生直接或間接的負面影響—
直接影響孩子發育遲緩, 包括體格發育與智力發育皆落後于同齡兒。 原因是由於糖食不足, 產生的熱量跟不上孩子生長發育的需要。
Advertisiment

間接影響糖食不敷需求, 機體便會挪用蛋白質來產熱, 從而削弱了蛋白質的其他重要生理職能, 如抗體減少, 引起抗病力降低;或者合成血漿蛋白能力減弱, 誘發水腫(醫學上稱為營養不良性水腫)等, 成為多種疾病的溫床。
不過, 糖食也非多多益善。 如果過量, 同樣會產生不良後果。 除了人們熟知的肥胖、齲齒等外, 還有—
-降低免疫力人體血液中一個白血球的平均吞噬病菌能力為14, 吃了1個糖饅頭之後減為10, 吃了1塊含糖點心之後減為5, 要是吃上1塊奶油巧克力, 甚至減弱到2!過多糖食對孩子免疫系統的殺傷力之大令人震驚, 故孩子切忌濫吃糖類食物, 特別是已經生病的孩子, 更應限量。
-易患近視糖食在消化、吸收與代謝過程中產生大量的酸性物質,
Advertisiment
與體內的無機鹽尤其是鈣鹽中和, 造成血鈣減少, 進而使眼球壁彈性降低, 眼軸伸長, 久之則成近視。
-情緒失衡大量糖食進入體內, 在代謝過程中過多消耗維生素B1, 致使丙酮酸、乳酸等代謝產物的排出受到影響, 滯留於體內, 特別是在腦組織中蓄積過多, 從而引起孩子情緒變化, 出現煩躁、易衝動、任性、愛發脾氣、好哭、易怒等症狀, 醫學上謂之嗜糖性精神煩躁症。 惟一的防治方法就是限制糖食。
澄清幾個誤區
●糖尿病就是糖吃多了近年來兒童糖尿病發病率上升, 不少父母歸咎于吃糖過多, 其實是一種誤解。 糖類等三大產能營養素均需接受胰島素的調控, 故胰島素在決定一個人是否罹患糖尿病方面擁有絕對的發言權。
Advertisiment
如易與兒童結緣的I型糖尿病就是因為胰島素缺乏所致, 而與吃糖多少無關。
●肚子餓了來顆糖肚子空空時吃顆糖, 感覺上不餓了, 卻會促使胰島素過度釋放, 導致血糖快速下降, 甚至形成低血糖, 從而迫使機體產生另一種激素—腎上腺素, 以便使血糖恢復正常。 胰島素和腎上腺素兩種荷爾蒙碰撞的結果, 使孩子頭暈、頭痛、出汗、渾身無力。 此外, 英國生理學家還發現, 糖食進入空空的肚子, 會降低體內的蛋白質吸收。
●煮奶時加點糖由於牛奶中含有賴氨酸, 與糖在高溫下接觸會產生有毒物質—過糖基賴氨酸。 故煮奶過程中不宜加糖, 須待牛奶煮好後不燙手時再加糖。
●中藥太苦也加糖雖然加糖可以改善中藥的口感,
Advertisiment
利於孩子接受, 但卻影響了中藥的療效, 不宜施行。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