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情商教育>正文

三大誤區會埋沒孩子天性

鋼琴、繪畫、跳舞……越來越多家長不惜重金讓孩子早早參加各種培訓班。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鄒小兵教授指出, 由于家長缺乏對孩子學習能力的正確理解, 往往用社會上統一的“成才標準”去強制孩子學習, 結果衍生出很多不利于孩子成長的錯誤做法。

三大誤區會埋沒孩子天性

誤區一: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如果媽媽看到孩子一個人坐在房間里, 什么都沒做, 只是看著窗外的天空發呆, 一般都會認為孩子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或者是在浪費時間。 鄒小兵認為, 孩子發呆也是一種學習,

Advertisiment
盡管可能本身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 但也是處于一種學習狀態中。 他介紹說, 學習分為“外顯性☆禁☆學習”和“內隱性☆禁☆學習”, 前者表現為學習英語課程, 學習某項技能等, 后者則是一種無意識學習。 他還說, 在我們覺得什么都沒想時, 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信息, 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誤區二:“迷信”智力測試

圓圓快3歲了, 在說話、運動、背兒歌、數數等許多方面與同齡寶寶比起來, 似乎差一些。 媽媽帶著圓圓去做智力測試。 面對著很低的測試分數, 媽媽難過不已。 “智力測驗只能了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 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簽, 那么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 ”鄒小兵指出, 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后于心理學的實際發展, 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 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

誤區三:“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 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 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 鄒小兵教授介紹說, 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 但這并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 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鄒小兵還舉例說, “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 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 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

孩子沒有集體意識怎么辦 家園互動培養孩子語言能力 適當運用“危險后果”教育法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