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要埋沒孩子的天性_怎樣會埋沒孩子的天性

養生之道網導讀:

每個孩子身上都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才能, 我們稱之為孩子的天性。 即使大家不懂得幫助孩子開發他的才能也千萬不要埋沒孩子的天性。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為什麼不要埋沒孩子的天性。

天性是一個道家名詞, 它指人先天具有的固有屬性, 具有一個外界難以改變的卻可以引導善惡的趨向, 故而, 亦稱之為本性。 孩子具有天性, 但是讓孩子的天性被埋沒是家長不可饒恕的罪行, 作為家長不能因材施教, 而去盲目跟風, 以別人的標準來約束孩子, 那就更是不應該了, 也許不說出來,

Advertisiment
誰也沒覺得有多嚴重, 但是一旦你覺得嚴重了, 你就要切實的著手改變了。 不僅是這些, 家長們還有很多很多關於教育孩子的誤區。

以下這些行為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埋沒孩子的天性:

一、認為“慢孩子”就是“笨孩子”

慢孩子不等同于笨孩子, 學一件事情比別的孩子速度慢,

Advertisiment
到了一個新環境很長時間不適應等, 這些行為都容易被家長和老師認為是“笨孩子”的表現。

成人還有慢熱型選手呢, 更何況孩子, 這些都是適應性低的表現, 但這並不代表這些孩子的能力不行, 只是這類孩子的一種行為方式。 舉例來說, “慢孩子”可能學一首詩的速度比較慢, 但他們一般相應地會記得比較牢、比較久, 這是他們學習事物的一種習慣方式。

二、“迷信”智力測試

智力測試的測試結果至多只能說明孩子善於做智力測試題而已, 能力的體現不是考分數, 雖然他們也有關聯。 “智力測驗只能瞭解到孩子某些方面的能力, 如果根據這個分數而貼上笨孩子的標籤, 那麼就會因此而忽略孩子在其他方面的能力,

Advertisiment
對這些孩子的成長發展造成傷害。 ” 目前很多智力測驗已經落後於心理學的實際發展, 只能測出孩子的一部分能力, 很可能因此而抹煞了孩子其他能力的發展。

三、孩子發呆就是有問題

發呆的人不是呆, 而是在想問題, 發呆這個詞的由來也是因為人在想事情像個呆子一樣。 而不是真傻, 所以大部分發呆都是有益的, 至少是正常的。 發呆也是一種學習, 儘管可能本身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幹什麼, 但也是處於一種學習狀態中。 學習分“外顯性☆禁☆學習”和“內隱性☆禁☆學習”, 前者表現為學習英語課程, 學習某項技能等, 後者則是一種無意識學習。 他還說, 在我們覺得什麼都沒想時, 大腦也是在儲存、整理和加工一些資訊,

Advertisiment
只是不是用意識去努力地實行而已。

當然有些孩子表現的可能並不如其他孩子好, 但是我們卻也不能拿別人孩子好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孩子。 若是拿自己孩子優秀的標準來約束別的孩子, 那他們也不算優秀。 人各有特點, 各有所長, 孔子也說過要因材施教, 有教無類, 不能用所謂的“成才標準”去強制孩子, 這樣是捨本逐末了。

四、緊逼性教育模式

“不能讓孩子在起跑的地方就輸掉”, 這種緊迫的教育意識使得很多家長不停地為自己的孩子安排各種培訓班, 企圖讓孩子掌握各種技能, 備戰競爭激烈的未來。 這樣的做法似乎無可厚非, 但是, 所有的家長都忽略了一點, 那就是埋沒了孩子活潑的天性。 有多少孩子小小年紀就帶上了厚厚的眼鏡?有多少孩子在童年就失去了笑臉?又有多少孩子甚至沒有了童年?“富養女孩”,

Advertisiment
一定要讓孩子玩夠, 體會到充足的快樂, 讓她快樂地沒有壓力地成長, 讓她活潑的天性永久地保持下去。 真正能夠挖掘出孩子潛力的, 是在她玩得非常開心的時候。

雖然以上行為的出發點都是為了孩子好, 但是, 卻在無形中扼殺了孩子的天性。 家長們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 千萬不要埋沒孩子的天性, 讓他們失去自由發揮的空間。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