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語”真的正確嗎_“嬰語”可行嗎

養生之道網導讀:

“嬰語”真的正確嗎?“嬰語”, 簡而言之就是嬰兒特殊的語言。 嬰兒通常不能通過語言清晰地表述自我需求, 但他們會通過各種肢體語言與父母進行交流。 父母如何快速掌握這門語言, 成為是否能與孩子有效溝通的關鍵。 但“嬰語”真的正確嗎?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Advertisiment

80後父母“按表”養娃

《嬰語表》概括了17個嬰語單詞, 如“溢奶”、“流口水”、“濕疹”、“認生”等在嬰兒身上常見的現象都被囊括其中。 每一個單詞都會有詳細的解釋, 注明特點、成因、該注意的地方、具體解決辦法等等。
某些孕婦在網上看見這份單詞表, 或許感覺感覺很貼心、很及時, 都是一些很平常的小細節, 看完這份單詞表, 覺得自己有信心做一位好媽媽。
嬰兒喜歡吐奶, 有些媽媽活血還以為是這孩子天生浪費呢, 看了《嬰語表》, 才知道原來是小奶娃的胃功能沒發育健全的原因。

專家觀點個體有差異嬰語並非完全準確

Advertisiment
《嬰語表》可作參考, 但孩子生病了, 還是應該到醫院就診。 “就拿孩子咳嗽來說, 可能是上呼吸道感染, 也可能是哮喘所致, 如果按‘嬰語’的注釋, 只是簡單地從一個症狀來判斷, 認為這只是孩子的一個反射動作, 那就不合適了”。
專家表示, 由於寶寶的個體差異及養育差異, 還需要大人從多方面來仔細觀察和解讀嬰兒的反應。 而對於病理上的反應, 如腸絞痛、中耳炎等, 則不要盲目地對應症狀後, 就立刻用藥, 應該到醫院進行檢查, 以免延誤病情, 反而給嬰兒的健康帶來影響。
專家說, 父母平時還可以通過專業的育嬰書籍, 請教專家來豐富自己的“嬰語”庫。 如果能夠準確判斷孩子的心理需求, 對孩子的智力、情感成長都可以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Advertisiment

嬰語的特點

個體差異性:由於寶寶個體差異及育養差異, 相同的表像在不同的寶寶身上可能出現不同的解讀。
不確定性:單獨的表像可能有不同的原因, 需要大人從多方面來仔細觀察和解讀。
可塑造性:父母可以訓練不懂說話的嬰兒用嬰語溝通, 令不懂語言的嬰兒也可表達所想。 例如:握緊拳頭代表吃奶, 上下擺動小手代表洗澡等。
階段性:同一個嬰兒表達同一事件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表達方式。 隨著嬰兒的不斷成長, 嬰兒的表達方式也會不斷豐富。
互動性:在嬰語解讀過程中父母與嬰兒之間的互動式非常重要的, 嬰兒產生的一個“嬰語”表達, 同時需要得到父母的回應,
Advertisiment
父母的正確回應對嬰兒健康成長有著重要的意義。

研究成果

美國早年的研究發現, 曾學習嬰兒手語的嬰兒, 24個月大時的說話能力等於27~28個月大嬰兒, 到36個月大時說話能力與47個月大的嬰兒相當, 至8歲時智商則高於一般小孩12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