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壓力”難道真的能成就孩子嗎?

自由對一個人的生命成長有多重要?

猴子是階層性的社會, 猴王可以任意毆打小猴子, 使小猴子每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動輒得咎。 實驗者把剛出生的小猴子與猴王關在一起才六個月, 跟控制組比起來, 它的神經就顯著地萎縮了。 後來用老鼠來做實驗, 這些老鼠比猴子幸運, 它們不曾被打罵, 只是一天六小時, 給它們套上網袋, 限制它們身體的活動, 但是頭露在外面, 吃喝隨意, 只是不准動, 跟控制組比起來, 神經的突觸及樹狀突都萎縮了很多。

這些研究發現:強大的壓力會永久性地改變青少年的大腦結構,

Advertisiment
影響這些孩子以後的學習和記憶, 而且青少年時期受到的壓力傷害比童年時期的更嚴重。 心靈上不自由的感覺可以影響神經元的發育, 連心智不是這麼發達的老鼠都如此, 更不要說人類了。

很多大人都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 才要花力氣去管教他, 但是不當的管教, 如威脅孩子“不聽我的話, 我就不愛你”, 開口閉口都是“不准……”, 這樣會使反面效果更大。 超越孩子的能力範圍就是壓力, 父母不要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投射到孩子身上, 造成他的壓力;也不要遷怒孩子, 把孩子當出氣筒。 孩子是我們生命的延續, 應該疼惜他、愛護他。

在火車上, 一個媽媽不停地罵她的小孩, 好像是參加什麼比賽落選了, 因為我聽到她說“連這個也不會,

Advertisiment
笨死了”“你永遠成不了大器”“你為什麼不能多像弟弟一點”。 當賣便當的走過來時, 孩子怯怯地問:“可不可以買便當?”母親大聲地說:“考那麼爛還敢吃便當?”孩子立刻低下頭去, 不敢再多說, 我看了很不忍心。

在實驗上, 我們看到語言暴力會改變大腦神經的連接, 影響大腦的發展和功能。 哈佛大學醫學院精神科教授Martin Teicher比較了51名受虐兒和97名正常兒童的大腦, 他發現, 語言暴力的受虐兒, 其小腦蚓部不正常。 小腦蚓部是維持情緒平衡的地方, 它受到環境的影響比基因來得大, 它的異常會影響情緒的正常發展。

我們看到小時候被冷落、被忽略, 或被語言暴力嘲笑或辱駡的孩子, 長大後多半焦慮不安、有暴力傾向、自尊心很低,

Advertisiment
而且沒有同情心, 對別人的痛苦無動於衷。 這種個性不會受別人喜歡, 而被排斥的挫折感更加深他的憤世嫉俗, 最後就成了反社會人格。

後天的經驗會與大腦交互作用, 改變神經回路的連接, 影響一個人的人生觀。 一個悲觀的人的人生是灰色的、痛苦的, 因此, 父母教導孩子的方式不可偏激, 更不可冷嘲熱諷。 語言暴力的傷害比肉體直接受到傷害更長久, 身上的疤痕都褪去了, 心頭的傷口還在淌血。 心理學家用“烙印”這個詞真是很對, 父母師長的辱駡會烙在孩子心頭一輩子。 孩子小的時候, 不適合用激將法。 父母以為逼學習成績是為了他好, 其實這反而是在害他。

科學的證據已經告訴我們, 惡性打罵會使得孩子心智不健全。

Advertisiment
父母不妨想一想, 一個心智不健全的孩子, 就是考了一百分, 對他的將來又有什麼用呢?

在你否定他、罵他“連石頭都比你聰明”前, 請先停下來想一下, 他真的有這麼糟嗎?如果他會幫你的忙, 很乖巧, 能替你分憂解悶, 就請你不要罵他!

虐待除了惡性打罵還包括忽略、不理睬、排斥、不照顧、限制行動自由等損害行為。 做父母、做老師的應反觀一下自己, 是否在無意識中, 是否在“為孩子將來好”的“美好”意願中, 如此對待孩子, 既毀了孩子的現在, 也讓孩子沒有了“將來”。

精神健康基金會曾在臺北的青少年育樂中心舉辦“腦與情緒”的巡迴展, 我去做導覽時才知道臺灣有這麼多不快樂的人, 有的人已經從抑鬱症中走出來了,

Advertisiment
有的人還在掙扎中。 大多數抑鬱症患者, 病根都在童年受到的精神虐待上。

最近的調查發現, 初中以上的人, 五個中有一個曾經想過自殺。 現在很多孩子不快樂, 因為他的興趣、長處不符合主流的趨勢, 而被強壓抑了下來。 很多時候他是忙著補習, 玩父母要他玩的東西, 念父母要他念的書, 被動地在過日子, 沒有時間去瞭解自己的長處在哪裡。 學習是個習慣, 當孩子養成被動學習的習慣後, 再好的天賦、再大的腦力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