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9個月寶寶還吐奶 家長要注意護理方式了

寶寶吐奶可謂是司空見慣的事兒, 並且這其中大部分都是新生兒期的生理性溢奶, 是很正常的。 但如果9個月的寶寶還出現吐奶, 排除疾病因素, 多半與家長的不正確護理有關。 只要在餵奶前後做好全方位的護理, 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


吐奶原因全解析

吐奶原因全解析

想要弄清寶寶吐奶的原因, 就要從胃的結構說起。 人的胃有兩個門, 一個是與食管相連叫賁門, 即胃的入口, 另一個是與腸道相接的叫幽門, 即胃的出口。 嬰幼兒賁門比較鬆馳, 關閉不緊, 易被食物衝開。 當胃內食物稍多時, 就會衝開賁門而倒流回食管。

Advertisiment
幽門關閉較緊, 容易受食物的刺激而發生痙攣, 使出口阻力更大, 食物通過緩慢或難以通過, 食物則由幽門處反流到賁門處, 破門而出, 孩子就會吐奶。

除了上面提到的原因, 引起吐奶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吃奶後的姿勢, 由於嬰兒的胃呈水準位元, 胃的容量小, 存放食物少, 同時也容易返回到賁門處。 即使在正常情況下, 如進食過多, 吃奶後立即平臥, 乳汁也容易衝開賁門, 經食管返至口腔, 造成吐奶。

寶寶吐奶莫慌張, 正確處理是關鍵

9個月的寶寶如果出現吐奶往往是大口大口的, 看起來很嚇人。 輕微的溢、吐奶, 通常寶寶自己會調適呼吸及吞咽的動作, 所以較沒有吸入氣管的危險, 父母只要密切觀察他的呼吸狀況及膚色即可。

Advertisiment
如果寶寶有大量嘔吐的情形發生, 請照以下方法處理:

使寶寶側躺。 如果平躺時發生嘔吐, 應迅速將寶寶臉側向一邊, 以免吐出物因重力而向後流入咽喉及氣管。 用手帕、毛巾卷在手指上伸入口腔內甚至咽喉處, 將吐、溢出的奶水食物大略及快速的清理出來, 以保持呼吸道順暢, 免得阻礙呼吸。 此時, 清除口腔要比鼻腔重要!

用力拍背部:如果發現寶寶憋氣不呼吸或臉色變暗時, 表示吐出物可能已進入氣管了, 馬上使其俯臥在大人膝上或床上(硬質床), 用力拍打其背部四至五次, 使其能咳出。

刺激腳心:如果這些步驟都做了, 但寶寶還是無反應, 即刻用力刺激其腳底板(或夾或捏), 目的在使寶寶因感覺疼痛而呼吸,

Advertisiment
此時最重要的是讓寶寶能吸氣, 氧氣能進入肺部, 以免缺氧。 在窒息救命時刻, 最重要的是爭取時間把空氣(氧)送入肺中, 而不是在浪費時間的想如何把異物取出, 這點觀念非常重要。

防患於未然, 最好寶寶吐奶的預防工作注意餵奶姿勢。 有的媽媽喜歡躺著餵奶, 採用這種面對面側臥哺乳的姿態式餵奶, 嬰兒吐奶的可能性增大。 如果媽媽抱起孩子餵奶, 嬰兒吐奶的機會就會減少。 因為懷抱的嬰兒身體傾斜, 胃的下口便相應有了一定的傾斜度、吸入的奶汁由於重。 力作用可部分流入小腸。 使胃部分騰空。 因此, 在進食等量乳汁的情況下, 抱起孩子餵奶比躺著餵奶發生吐奶的機會要少。


餵奶要定時定量

Advertisiment

餵奶要定時定量。 一般說來, 乳汁在胃內排空時間約為2~3小時, 所以每隔3小時左右喂1次奶比較合理。 如果餵奶過於頻繁, 上一餐吃進的乳汁還有部分存留在胃裡, 這必然影響下一餐的進奶量, 或是引起胃部飽脹, 以至吐奶。

餵奶後要拍嗝。 孩子完奶後, 媽媽不應立即把他放回到床, 而應豎直抱起, 讓寶寶趴在媽媽肩頭, 媽媽用手輕拍寶寶背部, 讓那些隨吸切而吞入的空氣排出, 即讓寶寶打嗝兒。 氣體在胃中停留, 佔據一定的空隊是引起寶寶吐奶的重要因素, 寶寶打完嗝兒, 胃中氣體排空, 再放下就不易吐奶。

餵奶後要注意細節護理。 喂完奶以後, 不要逗引孩子嬉笑或運動過甚, 以避免壓迫胃部而引起吐奶, 孩子的身上,

Advertisiment
也不要壓得太重, 衣著和包裹不能過緊。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