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7個非懲罰方法,讓犯錯寶寶乖乖就範

當孩子犯了錯誤, 或正在犯錯誤, 而且還“屢教不改”, 究竟要不要懲罰呢?這個問題考驗著父母們。 有的主張要懲罰, 有的主張不能懲罰, 有的主張鼓勵為主、懲罰為輔……先不要急於討論, 讓我們先來看看來自精神健康領域的不同專家對“懲罰”的說法吧。

各路專家說“懲罰”

弗特茲·道森博士:懲罰是一種非常沒有效果的管教方式, 常常會讓孩子的行為朝著與我們預期相反的方向發展。 許多父母使用懲罰, 是因為沒有人教給他們更好的管教方法。

布萊思.G.吉爾馬丁博士:管教可能會讓人感到無奈, 但必須強調的是,

Advertisiment
“管教”的意圖是“教育”。 它是一整套的指導方針, 目的在於培養孩子內在的自製力、自我激勵以及主觀能動性。 管教必須以相互尊重和信任為前提, 才能有效。 而懲罰則是用外在力量控制或強制一個人, 受罰的人幾乎不被尊重。

塞爾瑪H.弗萊伯格:體罰所帶給孩子的影響, 沒有一樣是父母所期望的。 孩子受到的懲罰, 會減輕他們對錯誤行為的內疚感, 他們會認為“懲罰”可以抵消他們的“罪行”, 可以心安理得地重複自己的錯誤。 不斷用各種行為觸發父母體罰的孩子, 心裡有一個背負罪惡的秘密:他用父母的體罰來洗清自己的罪惡。 但是, 體罰是孩子最不需要的!

看來, 以上這些專家都不提倡懲罰孩子, 因為懲罰會帶來“後患”,

Advertisiment
其帶給孩子更多的是挫傷、失敗和壞情緒等副作用。 那麼, 當孩子出現錯誤行為的時候, 家長究竟應該如何解決呢?

讓寶寶“乖乖就範”的7個方法

那麼, 有什麼辦法, 既能讓寶寶汲取教訓、不再犯錯, 又不會給寶寶留下“後遺症”呢?

下面, 我們教給家長代替懲罰的7個技巧。

場景舉例:你跟孩子正在超市購物, 而孩子在過道上亂跑, 並且隨便拿贊架上的東西, 甚至還把一些東西丟到地上……

技巧1:指出錯誤

“我不喜歡你這樣, 小孩子在過道上亂跑會干擾別人買東西的。 ”

可以明確表達自己的不滿, 指出問題的錯誤之處, 但不要有更多攻擊孩子人格的語言, 別讓孩子“下不來台”。 說話時要站定在那裡, 口氣要沒有商量餘地。

技巧2:轉移行動

Advertisiment

“你最好能夠過來幫我拿3個蘋果, 這是你最愛吃的。 ”

這是在轉移孩子的行動注意力, 給孩子任務, 讓孩子覺得他自己很重要, 甚至是負有一定責任的感覺。

技巧3:彌補過失

“把東西放回貨架, 我希望它們看上去和原來一樣整齊。 ”

當我們表達了“不同意”的立場之後, 要告訴孩子怎麼來彌補自己的錯誤。 如果以上的做法還是不能讓寶寶停止搗亂, 那麼你可以使用如下技巧。

技巧4:有限選擇

“如果你再亂跑, 我將給你兩個選擇:要麼好好走, 要麼只能坐在購物車裡。 你自己決定。 ”

一般的孩子這個時候都會乖乖地腳底“刹車”, 起碼會有所收斂。 這樣做, 可以讓孩子在經歷了被制止之後, 還有機會找回原來的自信, 重新看到自己是受尊重的、負責任的家庭一員。

Advertisiment
但是, 假如您的孩子不是以上“一般的孩子”, 那麼就要採取更有效率的技巧了。

技巧5:採取行動

拿走孩子手裡亂取的東西, 同時把孩子抱上購物車。

技巧6:體驗後果

被採取行動制止的孩子會很不高興, 有可能會反抗。 輕微的反抗, 家長可以視而不見, 總不能你挫傷了他, 卻還要他一下子心服口服吧, 總要讓他有一些宣洩。 但是, 宣洩不能過多, 要及時幫助孩子調整情緒, 比如邀請孩子幫你選擇牙膏的口味等等。 儘管如此, 也許有的孩子仍然不能轉變情緒, 一味堅持錯誤行為, 那麼, 就不得不停止購物, 打道回府了, 讓孩子體驗錯誤行為的自然後果。

技巧7:剝奪權利

雖然我們不主張懲罰, 但也並不是說對孩子的錯誤行為就束之高閣。

Advertisiment
其實, 只要讓孩子體驗到行為帶來的自然後果, 剝奪他的一些有限權利, 就能代替懲罰, 讓孩子從中汲取教訓。

比如:第二天, 你正在穿衣服準備出門, 孩子跑過來問:“媽媽, 你去哪兒?”“買東西去。 ”

“我也想去!”

“不行, 因為你昨天在超市里亂跑。 ”

“媽媽, 今天我不會亂跑了, 就讓我去吧!”

“不, 今天不行, 以後再說吧。 ”

當孩子被剝奪了權利, 品嘗自己行為產生的後果時, 我們家長要做的就是以平常心看待這一切, 而不要給孩子增加過多的負性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