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父母教育方式錯誤易養出膽小內向的寶寶

許多父母都反映孩子有膽小的問題,其實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係。父母對孩子的問題處理得不正確可能會對他們的心理造成消極的影響。

據美國心理學家多年研究,許多成年人的拘謹可以追溯到他的兒童時代。如果孩子的拘謹在兒時得不到解決,那麼,他的不合群、不愛與他人交往的個性將會妨礙他今後事業上的成功。即使有的孩子有聰明才智和一技之長,也會因不善於處理人際關係而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意外的困難。

孩子膽小的問題與父母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往往是父母對待孩子的許多做法不夠正確,在方式方法上過於簡單,處理過急,才造成了孩子的心理緊張。

給孩子選擇年齡小的玩伴如果孩子膽小,大多數家長根據“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並鼓勵孩子與年齡大一些且膽子大的夥伴交往,但對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結果反而不妙。在與比自己強大的同伴接觸中,他們變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長切勿一廂情願把孩子往優秀的群體中趕,“正負得負,負負得正”的情況,在教育中也會是屢見不鮮的。所以,最好就是為孩子選擇一個性格開朗、身體壯實、年齡比你孩子小一些、其家長待人熱情大方的小夥伴,讓孩子經常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這樣的小夥伴容易與年齡稍大但膽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樣,而且小夥伴的家長待人熱情大方,保證了孩子去玩時,大人不會干涉。

放手磨煉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煉。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干涉他怎麼玩。

放大孩子的“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儘量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 “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作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甚至嗤之以鼻,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臺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

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

孩子性格內向,不愛說話不和其它小朋友交往,從表面上看這是孩子的問題,實質上與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密切關係。要改善孩子內向的性格,關鍵還在於父母的引導和關愛。

性格內向的孩子相對于外向的孩子往往會有一些吃虧,尤其當孩子長大後在社交上面會有很大的“缺陷”。因此父母應當去幫助性格內向的孩子。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孩子性格內向怎麼辦?

一、多和同齡人交往

如果說父母是孩子性格的第一位影響者,那麼同齡小夥伴則是孩子形成良好性格、學會為人處事的最好的老師。因為,在與自己的同齡人交往時,孩子會全身心放鬆、無拘無束,容易形成和保持良好的心境。當孩子在社交中表現得合群時,爸媽要及時鼓勵、強化,這樣會對孩子形成開朗的性格有所幫助。 對於性格偏內向的孩子,爸爸媽媽要鼓勵他們“走出去”,多到同齡小朋友的家裡做客。也可以為孩子“請進來”,邀請孩子的小夥伴到家裡來玩。孩子嘗到當小主人的滋味,一般都會興奮、喜悅,會主動帶小夥伴參觀家裡,忙裡忙外地招呼自己的小客人,這樣不知不覺中他們就增強了自信心,塑造了開朗的性格。

二、營造和睦的氛圍

在和睦、文明的家庭環境裡,孩子會情緒穩定、性格開朗、感情豐富、自信心強。所以,爸爸媽媽要首先給孩子營造一個溫馨、有安全感的家庭氛圍。 其次,要滿足孩子的歸屬感,使孩子感到被愛、被尊重,不要盲目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安排孩子的活動,要保留孩子對合理要求的選擇權。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才會心情輕鬆愉快,言語無拘無束,有什麼想法都敢於、樂於同爸媽交流,也就容易形成活潑開朗的性格。

三、主動與孩子交流

當孩子放學回家時,應主動地與孩子接觸,讓孩子講講幼稚園裡的生活,並讓孩子談談自己對一些事情的看法。多和孩子進行交流,瞭解孩子內心的想法,才能對症下藥,真正幫助到孩子。

四、讓孩子鍛煉獨立

爸爸媽媽要創造條件讓孩子去獨立完成某種事情,如買東西、去鄰居家借東西等。過了一段時間,孩子的性格就會比以前開朗多了,可以讓孩子更大膽地去接觸一些他所感興趣的事情,孩子性格內向就會改變。

五、保護孩子自尊心

爸爸媽媽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關心他們的行為,鼓勵孩子暢所欲言,切勿採取粗暴簡單的教育方式,輕易剝奪孩子的“發言權”。父母還要有意培養孩子應對困境的能力,教育孩子學會忍耐和隨遇而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把一時的沮喪丟在腦後。

六、爸媽的良好影響

孩子在適應家庭環境的過程中,常以爸爸媽媽為最直接的模仿物件,形成自己的心理定式和性格特徵。爸媽的言行舉止足以影響孩子的情緒、意志和行為,久而久之內化為孩子的性格。爸媽開懷大笑,孩子就會高興得手舞足蹈;爸媽怒氣衝天,孩子就會嚇得膽戰心驚。所以,爸爸媽媽要保持常態的、穩定的情緒,即使心情不好也要在孩子面前做到樂觀豁達,以便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良性影響。

注意事項

性格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所以,爸爸媽媽要多一些耐心和細心,多幫助內向的孩子,讓他們可以獨立一些、大膽一些,取得更好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