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孩子喜歡頂嘴原因_孩子為什麼喜歡頂嘴

養生之道網導讀:

孩子喜歡頂嘴原因有哪些?幾歲的孩子已經有自己的思想,看起來也懂事了,但許多媽媽說自己的孩子總是頂嘴,而且孩子有時會反應強烈,那麼,孩子喜歡頂嘴原因有哪些?

家長苦惱的孩子喜歡頂嘴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種:

1、孩子雖做錯了事,父母總是抓住不放,而且還會漫無邊際、長篇累牘的說教,孩子對此很是厭煩;

2、家長對於孩子犯錯後的悔改表現沒有處理好,或是對於悔過的態度沒有重視,會讓孩子感到家長有些小題大作而頂嘴,甚至發脾氣;

3、家長的判斷錯誤,孩子沒做錯事,但卻遭到家長無端的責備;

4、孩子不喜歡的事情,但家長認為是對的,所以孩子對於家長逼迫他們去做他們不想做或者不願立即去做的事很是反感;

5、有些夫妻之間的感情出現一些問題,雙方之間鬧矛盾,使孩子無端受牽連。

因此,如果是從以上幾點看孩子喜歡頂嘴,那這頂嘴的原因就是“一個巴掌拍不響”了,家長應當反思一下自己,自己是否在教育方式上還應多下些功夫!同時還要有一顆包容的心,因為現在的孩子畢竟接受教育早,接觸的傳媒多。而從另一方面來講,孩子頂嘴也是不良情緒得以宣洩的一個方式,也從另一方面也說明孩子具有判斷是非的能力,或能力加強了,家長還是應該樂觀對待的。

既然孩子的頂嘴不是單方面的,但如果孩子一旦習慣成自然,對於他的學習和成長也是不利的,嚴重來講甚至會影響長大成人後的人際關係的和睦。因此家長自身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引導:

1、家長要做到遇事冷靜,賞罰有度:

孩子犯了錯,做家長的首先要冷靜,而且無論孩子犯了多大的錯,家長不能急躁,先要問清事情的來龍去脈,再決定處治方法,還要做到不搞連帶處罰,不翻舊賬。對孩子的賞罰前,要講明道理,讓孩子徹底信服,這需要家長也要有足夠的耐心。

2、家長要注重言傳身教:

家長是孩子的每一任老師,這不是一句空話。因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作為家長也應對其父母或上司表現出應有的尊重,少與之發生爭執,否則就會影響到孩子。

3、要給孩子申辯權利的機會:

家長不能聽不得孩子的申辯,即便知道他們在狡辯,也要耐心聽他們把話講完,然後因勢利導,説明他們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可以讓他們選擇將功補過的辦法來彌補過錯,這往往是他們最樂於接受的,也是對於改善孩子喜歡頂嘴的一種好方法。

以上針對孩子喜歡頂嘴為哪般的介紹,相信許多家長看後會有同感。一個家庭中的孩子越來越少,所以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家長要做不到不過分的溺愛已經有些困難,從而造成的孩子的脾氣也越來越壞,愛頂嘴的現象也是十分的普遍,家長一定要認清這一點,並且處理好,不要讓愛頂嘴影響到孩子以後的人生。

孩子愛頂嘴,其實這是好事

1、有助於找到界限

“等我們吃完了再去幹”,媽媽勸兒子盧卡斯。9歲的盧卡斯生氣地把椅子往後一推,頂了一句:“為什麼?”我還有些事要做,比坐在這裡要好。”法斯博士說,盧卡斯的這種挑釁是在試驗他的能力的極限在何處。同這個倔頭倔腦的階段相似,同父母拌嘴能使孩子有機會學會估量自己。爭辯是擺脫兒童無方向狀態的一個途徑,可以使他們知道自己的能力和界限在何處。

2、形成自己的意志

法斯說:“爭執能幫助兒童變得自信和獨立。在對抗中他們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怎樣才能貫徹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明孩子正在走自己的路,他們注意到,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

3、應付衝突的訓練

安格拉想學騎馬,但是她媽媽反對。媽媽說:“我要對你負責”。安格拉反駁說:“薩比內的父母也對她負責,但他們允許她騎馬。”爭論有學習的效果。孩子通過爭論學到爭論的藝術。考慮到日後在工作中,以及和同伴的關係中會有爭論,這種學習對兒童是重要的。

4、愛的表示

俗語說,相親相愛,才會相互逗弄。鬥嘴是向對方表示,你對我是重要的。一個人如果總是與世無“爭”,他就是向周圍的人表示,你們對我無所謂。

孩子與父母爭辯對成長有益

心理學家經過調查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反抗期,能同父母進行真正爭辯的孩子,將來會比較自信,也富有創造力。孩子與父母爭辯,在成長歷程中至少有兩點益處:

1、刺激智力的發展

能促成孩子和父母爭辯的直接原因,是語言能力的進步和參與意識的覺醒。在爭論時,孩子必須根據自己對環境的觀察分析,選擇並運用學到的語彙和表達方式,試圖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欲望、觀點,挑戰父母,這將大大刺激孩子語言能力的發展。通過爭辯,孩子可以學到爭論、辯論的邏輯技巧,這對孩子日後思維的發展是有利的。

2、幫助形成個人意志

心理學家認為,爭執能幫助孩子變得自信和獨立。在爭辯中,孩子會感覺到自己受到重視,知道應該怎樣表達才能實現自己的意志。爭執也表明孩子自我意識的覺悟,正在嘗試著走自己的路。孩子在與父母爭辯後發現,父母並非總是正確的。辯論的勝利,無疑使孩子獲得一種快感和成就感,既讓孩子有了估量自己能力的機會,也鍛煉了他們的意志力。

因此,明智的父母通常不把自己的意志簡單地強加在孩子身上,而是為孩子的爭辯創造了一種寬鬆、平等的氛圍。在爭辯的過程中,父母應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不要簡單地把孩子的爭辯看作是對長輩的不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