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如何應對電子產品依賴症

養生之道網導讀:

父母首先需要建立起與孩子之間有效的親子溝通,同時建立規則,説明寶寶有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

專家支持:徐凡(兒童心理學專家)

來源:“父母必讀”公眾號

尋求認同感

很多孩子沉迷于遊戲不可自拔,往往是因為在現實世界裡找不到自我價值,不被認可。而在虛擬世界裡,他們常常可以體驗到一呼百應,一統天下的感覺。這種 “自我肯定”的巨大差異,使得孩子留戀遊戲世界。

缺乏有效的溝通

人是社會性的動物,都會有溝通的需要。然而“溝通”並不是簡單的“說話”。家長和孩子在一起時的氛圍,傳遞出的情感,肢體的含義,話語是否好理解等等,都是溝通的一部分。當家長用打罵、指責、恐嚇等方式對待孩子,讓孩子畏懼與父母溝通的時候,孩子們會無意識地去尋找另外的出口,而網路遊戲就是這樣一個出口。

缺少幫助自律的方法

孩子的好奇心強,能在遊戲中感受到與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世界,所以很容易被吸引。但是孩子的年紀小,掌管控制功能的前額葉尚未發育完全,缺少完備的自控能力。作為成年人,父母不能只說“你應該做……”,而是應該幫助他一起找到“能夠完成”的方法。

那麼,作為父母,我們該怎麼做呢?

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在許多網路成癮的家庭中,家長都屬於“忽略型”,無論他們的外在表現是嚴厲的管理,還是不聞不問,事實上,都是缺乏對孩子真正的理解。如果父母總是 “懲罰他”、“不理他”,孩子不會真正地聽話。所以,父母要學會換位思考,重建良好的親密關係。良好的親密關係是溝通的基礎,只有在此基礎上,真正的溝通才能得以實現,教育才可能事半功倍。

提升親子溝通的有效性

父母在與孩子進行溝通時,應該採取合適的方式:

1.結合孩子的能力,和孩子一起商量可以實現的目標。

2.表達時傳達的應該是“我幫助你”,而不是“我要求你”。

3.讓孩子看到成長和改變的可能,不要給孩子貼標籤。

4.溝通不暢時請先反思,改變自己,成年人需要做出表率。

5.真心地為孩子每一小步的前進而喝彩。

6.耐心傾聽孩子的聲音。

做好時間管理

建議父母3歲之前不要讓孩子接觸電子產品,電子螢幕上的圖案如果色彩、亮度變化頻繁而快速閃爍,會使眼睛疲勞,進而可能會導致眼部疾病,如“近視眼”等症狀。

孩子接觸電子產品之後,父母應該跟孩子明確每次玩電子產品的時間不超過15分鐘。孩子對15分鐘沒有具體的概念,父母可以在邊上放一個小沙漏,告訴他:“等上面的沙子都流到了下面,我們這次的遊戲時間就結束啦!”待時間結束,父母必須讓他停下來,帶著他到窗戶邊或走廊裡,引導孩子遠眺大自然的景物,以緩解眼睛的疲勞狀態。

除了電子遊戲,孩子還可以玩很多東西!

當孩子開始接觸電子產品以後,父母需要幫助孩子找到孩子感興趣的其他活動來分散孩子的注意力。父母需要調動自己的積極性,多多製造機會讓孩子接觸其他更有趣、有意義的活動。比如:

●體育運動,適當的運動説明孩子從電子產品中解放出來,有利於增強他們的體質,促進肌肉、骨骼、關節的發育,同時心情愉悅。

●走進大自然,無論是樹葉上的小昆蟲、奇形怪狀的小石子,還是可愛的動物朋友們,那裡肯定有比電子產品更吸引孩子的地方。

●發展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比如畫畫、鋼琴、圍棋,它可以説明孩子轉移對電子產品的注意力。

總之,電子產品只是一種工具,它對孩子影響的好壞取決於我們是否使用得當。

父母首先需要建立起與孩子之間有效的親子溝通,同時建立規則,説明寶寶有節制地使用電子產品。比如規定一天玩電子產品的時間、次數,規定吃飯時、睡覺前不許碰電子產品。現實世界豐富多彩,父母還應該為孩子選擇有趣的可替代活動,比如走進大自然,培養孩子更廣泛的興趣愛好。有了健康的體魄,規律的生活,有效的對話以及有選擇的有益活動,孩子自然不會沉迷於電子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