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熱點關注:兒童具有攻擊性怎麼辦

很多幼兒期的寶寶具有出現攻擊性的特點,相信不少家長在育兒的時候也發現這個特點了,那麼為何寶寶會具有攻擊性呢?這是為什麼呢?兒童具有攻擊性怎麼辦?別著急,今天,小編就來為你出出主意吧。

兒童具有攻擊性怎麼辦

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特點

非指向性的發脾氣行為在學前期逐漸減少, 四歲後已不常見。而攻擊性行為在學前期呈上升趨勢,四歲達到頂峰;

三歲以後幼兒對同伴攻擊自己之後的報復性反攻擊反應明顯增加;

激發攻擊行為的因素在不同年齡各有不同,2-3歲幼兒往往在家長和成人發洩暴力後出現攻擊性行為;年齡更大的兒童多在與同伴衝突後發生攻擊行為;

攻擊行為的方式也隨年齡而變化。2-3歲孩子常採用踢打對手的方式,爭端的起因多為爭奪玩具和其他物品,他們的攻擊性常表現為工具性攻擊。年齡稍大些的托兒所兒童或小學低年級兒童的身體性攻擊越來越少,轉而採用戲弄、奚落、說壞話或叫綽號等方式。年長兒童仍然會為爭奪某樣東西而發生攻擊性行為,但攻擊性的增長比例大多表現為故意攻擊,主要目的是傷害別人。

從表面上看,兒童的攻擊性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少,但敵意性攻擊隨年齡增長卻越來越多。原因是年長兒童(尤其是小學生)的角色承擔能力使他們能推斷別人的意圖,一旦確信別人是要傷害他們時,便予以報復。

在對攻擊性意圖的認識上,3-5歲兒童已能認識到有意圖的傷害比偶然的無意侵害更壞,但與年長兒童相比,他們不能有效地判明行動者的敵意意圖。在一項研究中,讓幼稚園、二年級和四年級兒童判別一個孩子推倒同伴搭的積木塔的意圖是偶然的還是敵意性的破壞,或是親善行為(如為了打掃房間)。

攻擊性是一種相當穩定的特性。研究表表明,3歲時愛打架的幼兒,5歲時仍然愛打架。6-10歲時的身體和言語攻擊的數量能很好地預示10-14歲時的打架、嘲笑、戲弄別人、與同伴爭鬥的傾向性。而且這種攻擊性的穩定性無論對男性還是女性都適用。心理學家對600多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8歲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期(30歲)的攻擊性(如犯罪行為,夫妻不和,自我報告的身體性攻擊)。另一項研究發現不論男孩還是女孩,10歲時愛發脾氣、攻擊性強的,長大成人後大多與同事關係緊張。

雖然男性和女性的攻擊性都具有穩定性,但男性比女性具有更高的攻擊性。世界各國一百多個研究的結果表明:男性不僅在身體性攻擊方面,而且在言語性攻擊方面也高於女性。

那麼,寶寶具有攻擊性,家長要怎麼辦呢?

兒童具有攻擊性怎麼辦?

切忌以暴制暴。許多媽媽認為:既然我的寶寶打了人,就要讓他也嘗嘗挨打的滋味,便會懂得“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但這樣做往往會適得其反,讓寶寶覺得暴力是解決問題的好辦法,強大可以隨意欺負弱小。

冷處理讓寶寶遠離暴力。寶寶打人後,許多媽媽為了息事寧人而大聲訓斥寶寶,其實媽媽們的大呼小叫反而讓寶寶覺得很有意思,從而強化了他們的攻擊行為。

切忌過分嘮叨。凡事不必嘮叨,只要在適當的時間用適當的方式說三遍便會有效。比如關於桐寶打人這件事,桐媽會在事情發生後、當晚臨睡前、次日送他上學的路上分別強調三遍,但說話時的態度一定要認真。

教會寶寶準確表達。媽媽們要鼓勵寶寶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如果寶寶說不清楚,媽媽可以幫助他,告訴他應該怎樣說,從而提高他的表達能力。

給寶寶一個發洩不良情緒的出口。當寶寶情緒焦躁或低落時,媽媽們一定不要坐視不理,要幫寶寶尋找一個相對安全的方法發洩情緒。

母嬰專家溫馨提示:知道了兒童具有攻擊性怎麼辦,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證寶寶的健康和身心健康發展,我們要注意以上的方法來改掉寶寶的攻擊性。寶寶具有攻擊性怎麼辦?就來試試以上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