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宝宝网

經驗分享:遭遇手足口

本來打算寫個總結結束入園系列,沒想到這週一開始路易染上了傳說中的手足口病,得隔離兩周不能上幼稚園。生活真是精彩,這個系列也不得不“長篇大論”下去了,還請大家耐心看。

病情是這樣的。

第一天(20150706),早上路易還好好地去了幼稚園,上午就發燒38.5度被要求接回家,白天精神還可以,吃飯也不錯,可到晚上就高溫40度退燒藥退不下來,趕緊送醫院。醫生說口腔裡有皰疹(很明顯看到舌頭上有兩個,嘴唇上還有一個),是皰疹性咽峽炎,懷疑手足口病,讓觀察手腳等部位是否會繼續出疹子。

第二天上午觀察到他腳上開始出疹子,很淡很淡也不突出,心理暗暗覺得不妙。到下午疹子越來越多,晚上已經全身都是慘不忍睹,手背腳背最嚴重,確診手足口病,醫院做了登記,晚上又高燒39.6度,只能用溫水擦身物理降溫(不能用酒精哦)。

第三天開始好轉,退燒了,第四天疹子開始在慢慢消退,所幸沒有轉為重症。

總的來說,輕症的手足口病也沒那麼可怕,疹子不太癢也不痛,高燒不退的時候孩子精神不太好,降到38度多精神都一直不錯,沒受多少罪。

聽說路易得了手足口病,很多人來問我手足口病到底是什麼呀?

在這個醫患關係緊張的時代,碰上什麼病自己都得逼成半個磚家,順便介紹下我的學習工具。以前遇到什麼疾病我主要是查《默克家庭診療手冊》,寶寶的生病護理主要看《西爾斯親密育兒百科》中的相關章節,現在還可以在丁香醫生微信訂閱號裡輸入關鍵字搜索,從病人的角度對各種疑惑進行解答,連如何判斷痊癒以及何時能上學都有,非常好用。

“現學現賣”一下,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是同一類病毒(表兄弟),都會引起高燒,只有口腔有皰疹的是皰疹性咽峽炎,手足屁股也長疹子的是手足口病,手足口病傳染性更強也更嚴重。手足口病分為輕症和重症,只是發燒和長疹子的是輕症,輕症惡化下去可能轉為重症,特別嚴重的會致命。

皰疹性咽峽炎和手足口病輕症都是自限性疾病,自己會好的,對症護理即可,比如退燒。但有時候關鍵是不知道你得的是什麼病,比如我們一開始也不知道是手足口病,第一天燒40度退不下來還是打了吊針,我還覺得有點過度治療,第二天知道是手足口病,醫院怕傳染也不讓打吊針了,我們擔心萬一發展成重症,還是給路易吃了頭孢。現在馬後炮看來,抗病毒其實可有可無,抗不抗病毒到時候都自己沒了。

用藥方面我們一直很謹慎的,路易幾個月時幼兒急疹連退燒藥都沒吃,1-2歲共六次感冒發燒只吃過退燒藥,2-3歲共兩次感冒給過止咳藥之類緩解症狀,這是第一次用抗生素和打吊針,中藥更是從來不碰的。

我們還建立了一個寶寶疾病的文檔(用的evernote),從出生開始記錄路易每一次生病的時間、病情發展過程、治療用藥處理等資訊。簡單幾句話即可,不費多少時間,所有內容加起來目前還不到兩頁,3年下來對孩子生病的情況一目了然。舉個例子如下:

幼兒急疹

2012年12月5日

病情:第一天臨晨開始發燒38.6,第二天下午開始升溫39.3,一直持續到第三天上午降到38.2,第三天晚上退燒,第五天開始全身出疹子。

治療:多喂母乳,物理降溫(退熱貼、溫水),沒吃退燒藥,沒去醫院。

還有很多人問我,是幼稚園傳染的吧?

說實話我第一反應也是這樣,平時路易接觸的小朋友不多,幼稚園傳染的可能性很大。我的另一個疑慮是,這才剛上幼稚園三周,怎麼就得了手足口病呢,話說我們是考察了幼稚園的衛生消毒措施的,會不會是光說不做,執行很不到位呀?

我在一些微信群裡拋出疑問,很快有個搞幼教的朋友回應,很藝術地給我做了一次家長工作,該找路易的幼稚園要工資去^_^。

他首先提醒我,確診手足口病要儘早通知幼稚園,這是大規模傳染病,及早通知幼稚園才好做相應消毒預備。這個常識我是有的,醫院都做了登記,通知和隔離意識還是沒問題的。他提到消毒,我正好問他幼稚園能做哪些消毒防疫工作?如何檢驗幼稚園這方面工作是否到位?

接著他告訴我,這種傳染病預防幼稚園能做的很有限,因為不可能24小時嚴控孩子的行為,他們什麼時間會接觸到傳染源也是難以預料的。學校僅僅只能做到在高發期的時候,提高消毒頻率和力度而已。第一個孩子,總是難以預料的,然而控制不讓更多孩子受到傳染,才是幼稚園能做得更好的地方。他說的有道理,醫生也說過,有的小孩攜帶病毒不發病的,但是可以傳染給別人,確實很難查出從哪裡傳染的,從幼稚園角度真的是防不勝防。

手足口病的預防重點在於環境消毒和衛生意識培養:一方面孩子能夠用手接觸到的東西,都用高溫、酒精、紫外線什麼的消毒,這些家長也很難看到;另一方面,跟孩子講“病從口入”的道理,堅持每次餐點之前用肥皂洗手,在家裡也養成這個習慣。我們幼稚園是號稱每頓飯都高溫消毒餐具,每天晚上紫外線消毒教室,還用84消毒液拖地,還說每天早上測體溫,但具體執行怎樣就不知道了。

不過從幼稚園的角度,這種疫情幼稚園能做的大部分都是事後防疫,這不有了病例肯定會加班加點進行消毒防疫工作,疫情擴展要停課的他們也不想,可真要平日都維持這種級別的防疫強度老師工作量會很大。碰上疫情,家長不敢送園老師還能理解,最難受的大概是得病孩子的家長遷怒于幼稚園的防疫工作吧,即使再怎麼能夠理解家長的心情,老師還是承受了巨大的壓力(要鬧辭職什麼的)。

到這我突然明白了,朋友是在讓我體會幼稚園和老師的難處,我坦誠說正有點遷怒呢哈哈,跟你聊完這些我也更理解你們了,都不容易。朋友接著表示他們也很感激那些理解和支持幼稚園工作的家長,將心比心,誰都不希望孩子遭罪,大家互相理解。果然是家長工作經驗豐富的高手。

最後再跟大家聊聊怎麼說服孩子接受打針吃藥。

這一個月來路易小朋友可沒少打針吃藥,3歲要打疫苗,後來入園體檢要抽血,這次生病了更是經歷了驗血、皮試、打吊針、吃藥、鹽水漱口。這三天兩頭跑醫院,路易現在對醫院的人物、場景、流程都混熟了,相關的繪本、角色扮演都很有興趣。下面具體來說說鬥智鬥勇的場景:

(1)打疫苗

剛滿3歲生日,爺爺奶奶帶路易去打預防針,這次他只哭了兩聲,非常勇敢。媽媽晚上回來問他:

“路易今天打針了麼?”

“打針了,寶寶只哭了兩聲就不哭了。”

“路易真棒!打針痛麼?”

“痛了一下就不痛了。”

“真棒!知道寶寶為什麼打針麼?”

“寶寶病了。”

“寶寶沒病,寶寶打的是預防針,預防針是打敗病菌用的,是保護寶寶不生病的。”

路易馬上反應過來:“和繪本裡說的一樣。”

他說的繪本是《打預防針,我不怕》,這幾天爺爺沒少給他講,果然有效果。要知道,路易之前是一進醫院就要哭的,前段時間阿婆生病,每天帶著路易去打針,第一次去路易死活不願進醫院大門,阿婆跟他解釋半天是阿婆打針,不是寶寶打針,路易猶豫半天,來了一句:“阿婆自己去吧,寶寶在外面等你。”

(2)抽血

沒過多久入園體檢,要從胳膊上抽兩管血,平時生病去醫院也常常抽指血,我們跟路易解釋,打疫苗是為了保護身體不生病,抽血則是為了做身體檢查,檢查我們的身體有沒有生病,以及生了什麼病。

用汽車來做類比路易就很容易理解了,他可是跟我們一起去給汽車做過檢查,還在4S店裡觀看被舉到半空維修的汽車。有一本繪本《神奇的修車廠》(什麼是什麼低幼版),介紹給汽車檢查、維修的故事,都是路易最感興趣的內容。要知道,他在4S店裡就是數汽車還剩幾個輪子沒卸,研究前蓋板打開了沒有,看到哪裡撞掉了一塊簡直興奮得要死。(這是什麼心理?)毫無懸念地,他對這本貼近生活的修車百科書很是癡迷,說實話裡面的一些知識我都不太懂,路易聽了好多好多遍以後,每個細節都門清,後面問題的回答也能輕鬆應對。

(3)打吊針

打吊針本身並不疼,我觀察到護士兩次下針的時候路易都沒有反應,沒錯路易挨了兩針。打吊針的麻煩在於,這個針要一直在手上掛著,這是路易沒有過的體驗,就會有恐懼。何況他平時最討厭和身體接觸的物品,帽子手套圍巾是從來也不戴,也就最近因為怕曬偶爾戴下防曬帽,一到陰涼處就摘下來。

第一次,護士剛固定好針頭,路易就開始掙扎,先是用另一隻手去撥,被控制住後就用打針的手往身上蹭,不把這個“異物”擺脫掉誓不甘休。他在這樣的激烈情緒裡,我們再解釋打吊針是怎麼回事、不能亂動會痛、弄壞了還要重新打,他顯然是聽不進去的,如果能提前點想到孩子沒體驗過的恐懼提前解釋,應該會好很多。

不一會兒,針頭處開始出血,路易大叫“好痛”,護士一看“你這不是自己找罪受麼”,他就是這麼一個倔強的孩子。第二次,路易又想掙扎,這次媽媽知道他已經有過體驗,不用多說道理,簡單的指令是最有用的,於是媽媽只反復提醒他“動了會痛”,這才順利堅持下來。

(4)吃藥

醫生給路易開了頭孢,是片劑,一天吃兩次。第一次是固體狀態吃的,跟他講道理生病了吃藥才能好,他接受了很順利。第二次拒絕吃藥片,阿婆把藥溶在勺子的水裡,講講道理他也接受了。第三次,有了之前的經驗,路易死活也不吃了。

爸爸想了個辦法,找來路易最愛吃的黑糖餅餅作為獎勵(我們家獎勵是幾乎不用的),告訴他如果吃藥可以吃四塊。路易要求吃五塊,總之得表達點和你不一樣的心聲,爸爸同意,數著數拿出來放在託盤裡。路易湊過臉去,爸爸趕緊表示不能碰,先吃藥才能吃,路易可憐巴巴地表示:“我就看看。”

之後,路易要求一直近距離看著這幾塊餅餅,手在餅餅上方盤旋,只見他咽了咽口水,品頭論足道:“餅餅是圓圓的。” 看他那饞樣,讓我想起來著名的棉花糖實驗,路易能不能扛得住誘惑呢?

爸爸再次強調只要吃藥就可以吃餅餅了,路易不忘要求公平:“爸爸你喜歡吃這個餅餅麼?” “喜歡呀。” “你也要吃完藥才能吃。” “好,爸爸沒病不用吃藥,也就不吃餅餅了。”

路易轉換思路,看了眼餅餅突然忍痛割愛地說:“把餅餅放回去吧。” 哈哈他以為不吃餅餅就可以不吃藥了,到嘴邊的獵物又送回去,你還真捨得呀。最後爸爸想了個辦法,做了個夾心藥餅餅喂進去,問路易:“吃到藥沒?” 路易笑笑說:“吃到了,好苦。”

(5)鹽水漱口

路易睡前洗漱,刷完牙爸爸端來鹽水讓漱口,他生病了,昨天試過一回後,今天死活不願意了。爸爸演示和他一起漱口,人家可不“上當”了。爸爸很無語,強硬地擋住他不讓下來,路易也表示“很生氣”,剩下的洗漱步驟都不願意了。(他站在一個踩腳凳上,就能自己洗手刷牙,刷完自己把牙刷沖洗好放回牙缸。)

媽媽接手處理路易的情緒,給他自主感。他先是自己關上洗手間的燈和門,然後要求我抱著他去他的房間,一進房間就要求講故事。我讓他選了一本繪本,聲明只講這一本且只講一遍,講完我們就去洗澡洗手洗臉和漱口。我徵求他同意,路易表示:“我不說話。” 我也學他說:“那我也不說話了。” 不說話怎麼講故事呢,路易急了:“媽媽你要說話。” 我重複一遍聲明,這次他爽快答應:“行。”

講完一遍故事,我給他兩個容易的選擇啟動:“我們是先洗澡還是先洗手?” “先洗手。” 他自己順利洗完了手,我接著讓他選:“先洗臉還是先漱口?” “先洗臉。” 毫無懸念地,之後他又在洗澡和漱口之間選擇了洗澡。洗完澡,我提出“在浴缸裡漱口”的新玩法,他很樂意地嘗試了第一口鹽水,吐到浴缸裡沒玩過。

可第二口又不樂意了,我勸了半天兩個人僵持在那,他看我挺堅決地(溫和地堅持,不動情緒,也不是強迫就範),自己給自己找了個臺階說:“這是第三口。” 我趕緊接上:“第三口來了。” 就這樣,跳過了被他拒絕的第二口,路易又嘗試了幾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