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懷孕期>胎教常識>正文

黃教授:胎教并不神秘


所謂胎教, 并不是從娘胎里就讓孩子學習文化知識。 胎教并不神秘, 它主要是通過胎兒存在的聽覺、視覺和觸覺等感覺能力, 以一定的手段對其進行多方面的刺激, 以促進胎兒大腦組織的發育

懷孕以來, 幾位要好的朋友先后給我送來幾套胎教音樂磁帶, 如《秋月》、《春芽》等。 最近, 我也聽了其中一些片斷, 確實很好聽的。

聽人說, 如果經常給胎兒聽這類胎教音樂, 孩子出生后就可能成為音樂家。 有人還告訴我, 孩子經過胎教訓練, 聽覺靈敏、反應靈活、發音較早、愛好音樂……他們還舉出一些例子, 如一位身為醫生的丈夫,

Advertisiment
當妻子懷孕后, 就精心進行胎教。 孩子出生以后, 又進行超常教育。 結果孩子5歲就考入了某某大學少年班。

胎教真有那么“神”嗎?我有些不相信。

黃教授:

胎教值不值得相信, 還應當分析一下再做結論。

現在, 人們越來越重視孩子的早期智力開發問題, 所以父母們希望利用進行胎教, 對胎兒進行教育, 這是可以理解的。 至于說聽了某些磁帶, 將來能使孩子成為“神童”, 就是離奇的宣傳了。

胎教并不等于提前學習, 也不是給腹中的孩子傳授知識, 或提前教會他們什么技能。 胎兒與母親同甘苦、共歡樂, 母親的喜怒哀樂能直接影響胎兒。 利用胎兒的感覺對其進行多方面的刺激, 可以促進胎兒大腦的正常發育。 所以, 對胎教應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Advertisiment
既不要對它抱以不切實際的幻想, 也不要放棄早期刺激的作用。

科學的胎教是指正常孕婦在保證充足的營養和休息的前提下, 從胎齡5個月開始, 對胎兒實施定期和定時的聲音和觸摸刺激, 為胎兒生長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 也為嬰兒出生后接受教育和促進智力發展, 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過去, 人們對于胎兒在子宮內生活狀況的了解, 大部分是建立在推論或想象的基礎上。 如今, 隨著超聲波診斷技術的迅速發展, 醫生可以通過“b超”的顯示屏, 觀察到胎兒在母體內的一舉一動。 原來, 他們也會和出生后的嬰兒一樣, 吮指甲、抓東西、抻懶腰、眨眼睛, 出生后嬰兒的許多動作, 其實早在母腹中就已經出現了。

Advertisiment

在妊娠中期, 胎兒的內耳已經形成, 可以對外界的聲音作出反應。 例如, 突然的門鈴聲可以使胎兒增加活動。 這是他對高頻音響的反應。 反之, 若胎兒聽到低頻率的聲音, 則會減少活動。

胎兒除了會分辨各種類型的聲音以外, 還能記住經常聽到的聲音。 如對于經常聽到的父母親的聲音及母親心跳的聲音, 胎兒都很熟悉。 孩子出生后, 當他正在哭鬧時, 若聽到媽媽的聲音, 或在媽媽的懷抱里, 聽到了媽媽的心跳聲, 嬰兒就會立即停止啼哭, 全身放松, 似乎產生了一種安全感。 這說明嬰兒在胎兒期就已經具有了聽覺, 而且有了記憶能力。

關于視覺, 胎兒早期在母親子宮內眼睛是緊閉的, 一直到妊娠6個多月時, 胎兒開始有了開、閉眼瞼的動作。

Advertisiment
若用強光隔著母腹照射胎兒, 胎兒會出現急劇的胎動, 這說明胎兒的眼睛已經能夠感覺到光的刺激了。

觸覺也是胎兒比較敏感的一種感覺。 大約在妊娠3個月左右, 當胎兒在宮內活動時, 若觸碰到一些軟組織, 如子宮壁、胎盤、臍帶等, 都會立即避開。 同樣, 當用手觸摸孕婦腹壁時, 胎兒也會做出這種反應。 但到了孕中期, 胎兒對觸摸不但不避開, 有時還會朝觸到的物體移動。 這時的胎兒, 還會吸吮自己的拇指。

科學家們的研究證明, 胎兒是存在聽、視、觸感的。 現代b超檢查也證實了胎兒在母體內的活動, 如眼瞼的閉合、肢體軀干的翻動等。

那么, 孕期應如何講行胎教呢?科學的方法應該是經常地、盡可能地給胎兒一些良性刺激,

Advertisiment
如聽一些歡快、柔和的音樂。 平時可經常拍打孕婦的腹部, 與胎兒輕輕對話, 這樣可以使胎兒感受到親人的撫愛, 日久天長, 就會對父母的聲音產生記憶, 這也是父母與胎兒培養感情的重要過程和途徑。

應該盡量避免高頻率的聲音及強烈的光線刺激。 因此, 父母經常吵架或者生活環境嘈雜、噪聲太大, 對胎兒的生長都是不利的。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