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溫天氣 謹防寶寶患4類疾病

小孩子免疫力低下, 體溫調節功能差, 進入夏季之後, 難以適應夏天的高溫環境, 容易患下述疾病, 家長需從生活細節方面注意防範。

夏季高溫天氣 謹防寶寶患4類疾病

小兒“夏季熱”

兩歲的毛毛近幾天常常煩躁, 總要喝水, 不願吃東西, 體溫達38.5℃。 媽媽非常著急, 趕緊去醫院。 兒科大夫給毛毛做了血常規、小便及其他功能檢驗, 均沒發現有病理性改變, 醫生告訴媽媽, 小毛毛得的是小兒“夏季熱”。

點評

小兒“夏季熱”又稱為“暑熱症”, 是炎夏酷暑時節嬰幼兒常見的發熱性疾病, 多見於半歲至三歲的小兒。 夏季熱的發病原因主要是此年齡階段的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

Advertisiment
發汗機能不健全, 難以適應夏季酷暑環境所致。 小兒夏季熱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體溫有時高達39—40℃, 但大多不出汗, 常伴有口渴、小便多、食欲不佳、面色蒼白、煩躁不安、嗜睡等症狀, 病症可持續1—2個月。 該病的防治方法是給孩子多喝水, 進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加強營養, 發熱時用溫水洗澡(每日2—3次, 每次30分鐘), 不必用解熱藥, 即使用解熱藥也無法使體溫下降。

小兒“脫水熱”

一歲的蘭蘭不知為什麼這兩天出現了無名熱, 媽媽給她吃些退熱藥, 體溫仍然持續不退, 又給她喂了些涼開水後體溫卻恢復正常了。 媽百思不得其解, 抱孩子去了醫院, 醫生告訴蘭蘭媽, 孩子患了“脫水熱”。

Advertisiment

點評

“脫水熱”是盛夏酷暑嬰幼兒的常見病, 有些嬰幼兒會出現不明原因的哭鬧、煩躁不安, 並伴有脫水及發熱症狀。 該症是因為炎夏人體通過排汗丟失大量的水分所致。 正常情況下水占嬰幼兒體重的70—80%, 嬰幼兒夏日每天需水量為每公斤體重100至150毫升。 假如你的寶寶是7公斤的話, 那每天需補充750至1000毫升的水分。 若不及時補充水分, 嬰幼兒就會發生細胞脫水, 使體溫升高。 據測定, 體溫每升高1℃, 體內水分即蒸發掉10%。 脫水造成發熱, 發熱加重脫水, 使病情加重。 因此, 小兒一旦出現脫水熱, 要及時供給足量的水分(通常補1%鹽水或5%葡萄糖水, 每次10—15毫升, 每2小時一次)這樣做了以後, 患兒體溫會迅速下降。

“細菌性痢疾”

三歲的冬冬吃了一塊從冰箱拿出來的西瓜,

Advertisiment
接著又喝了一瓶飲料, 不一會兒就喊肚子疼。 媽媽給他服了兩片顛茄, 疼痛是減輕了, 可到了晚上冬冬開始拉肚子、發高燒。 媽媽抱孩子去了醫院, 經化驗大便, 診斷為急性細菌性痢疾。

點評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所引起的腸道傳染病, 夏季為高發期。 當病兒機體免疫力下降時, 吃了被細菌污染的食物或喝了被污染的水即可患病。 其傳染媒介為蒼蠅, 2歲以上的小兒多患此病。

菌痢的典型症狀為高燒、腹痛、膿血便, 小兒發病多以中毒型為主。 為此, 夏季小兒突然高燒, 應警惕小兒菌痢的發生。

小兒菌痢的預防主要是不吃生冷食物, 不喝生水, 不吃腐敗變質的瓜果, 飯前便後洗手。 天熱時, 還應注意防止小兒腹部著涼。

Advertisiment

小兒“腸痙孿”

三歲的明明嚷著要吃冰棒, 媽媽買了五根, 明明一口氣就吃了三根。 十多分鐘後, 明明喊肚子疼。 媽媽趕緊找鄰居張大夫, 張大夫問清情況後, 告訴明明媽, 孩子是腸痙孿。

點評

腸痙孿是夏季小兒常見的急腹症。 顧名思義, 就是腸子“抽筋”引起一時性劇烈疼痛。 一般腸痙孿疼痛時小兒哭鬧不安, 但時間不長, 多為幾分鐘至十幾分鐘, 過後一切正常。 腸痙孿的發病原因是在突冷的刺激下血管收縮, 供血不足, 引起腸臂肌肉痙孿。 夏季小孩大量貪吃冷飲是引發腸痙孿的主要原因之一。

對於小兒腸痙孿, 家長不必驚慌失措, 只需在孩子腹痛時用熱水袋熱敷或按摩, 即可緩解。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