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體罰孩子家長應講究的三個原則

孩子犯錯是在所難免的, 多很父母會用體罰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但是體罰孩子有時候不僅不能教育孩子, 反而可能會使孩子出現叛逆的行為i。 當然適當體罰孩子, 讓他明白做錯事情應當承擔責任, 並學會承受壓力, 是有好處的, 只是一定要講究原則。

體罰孩子家長應講究的三個原則

現在多數孩子都是獨生子女, 都是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爸爸媽媽簇擁下的“小皇帝”, “小太陽”。 往往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 不知稼穡不分五穀。 是在各種新奇食品, 成箱玩具的陪伴下長大的。 大人們“捧在手裡怕摔著,

Advertisiment
含在嘴裡怕化了”, 疼都來不及, 怎麼捨得動一根指頭?孩子犯了錯誤即使媽媽有時氣不過想打孩子, 也在爺爺奶奶疼愛下望而卻步。

於是有些孩子就變成了“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 稍有不順心就不高興就和大人鬧, 家長批評一句便不得了, 養成飛揚跋扈唯我獨尊的壞習慣。

古語說:“養不教, 父之過。 ”現在家庭, 教育子女的任務卻不僅僅在父親, 母親也扮演著不可輕視的角色。 在提倡賞識教育, 快樂教育的今天, 新一代的父母們為了讓孩子成人成才, 在競爭激烈的現代社會有立足之地、有所建樹, 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在孩子犯了錯誤, 批評教育效果甚微, 或者明知錯誤卻屢教不改時, 也許會忍不住揚起你的巴掌, 讓孩子改正錯誤,

Advertisiment
讓孩子明白做錯事應當承當責任。

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會絕對不打孩子, 而世界上極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 問題的關鍵不是能不能打, 要不要打, 而是應該怎樣打。 打孩子, 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適度原則

體罰孩子, 一定要 “適度”, 俗話說, 常罵不驚, 常打不怕。 經常打孩子, 孩子就會習慣於挨打, 逐漸養成一種即使挨打也滿不在乎地態度, 結果使孩子成為一個具有頑固反抗精神和暴力傾向的人。 我原來的一個同事, 他兒子成天翹課, 整天沉溺於網吧, 還會和一些不良少年打架鬥毆。 同事氣得沒有辦法, 隔三差五就會痛打一頓。 可是不僅不起作用, 還使孩子變本加厲, 據同事氣憤地說, 孩子不僅在挨打時一動不動,

Advertisiment
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樣子還會惡狠狠地看著他。 後來我離開了那個單位, 那孩子現在怎麼樣了也不得而知, 但我想他也許不會成為心理很健康的人吧。

家長如果真要教訓孩子, 一定不要使用任何工具, 用手打幾下孩子的屁股就行了。

家長期望完全通過打來教育孩子的做法, 肯定是錯誤的。 一味打, 只會造成孩子種種不良的心態和心理偏差, 決不能獲得教育孩子的效果。

第二:及時原則

盡可能在孩子發生不良行為時馬上加以懲罰, 因為在孩子心目中, 事情的因果關係是密切的, 年齡越小越是如此。 如果事情過去幾天再懲罰, 或幾件事加起來一起懲罰, 孩子會不明就理, 甚至不清楚自己為何受罰。

Advertisiment
所以懲罰應及時, 即發現孩子犯了錯誤之後, 及時進行懲罰, 指出其錯誤所在和應該承擔的後果。

第三:隱蔽原則

“人前教子”的傳統教育方法已經不合時宜, 所以一定要注意打孩子的場所, 對孩子進行懲罰應避免在公共場所和外人面前, 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 當眾不留情面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心, 如果孩子當眾頂撞, 父母也會很沒有面子。 胡適的母親就是教育孩子的典範, 從不在人前打孩子。

另外, 打完以後要愛☆禁☆撫, 講道理, 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打他是為他好;孩子受到懲罰改正錯誤以後, 爸爸媽媽要適時地對孩子進行言語和行動上的肯定, 不要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視了、被冷落了。 爸爸媽媽要讓孩子明白, 他之所以受到懲罰,

Advertisiment
並不是他因為他是個壞孩子, 並不是爸爸媽媽不喜歡他, 而是他這件事情做的不對。

小編總結:一味的體罰孩子只會讓孩子一再犯錯, 無法從根本上使孩子糾正錯誤。 父母在體罰孩子的時候要講究適度原則, 過度打罵會讓孩子造成心理偏差。 及時和隱蔽原則, 不要在其他人面前責怪和打罵孩子。 其實最有效地教育方式不是體罰, 而是及時有耐心的和孩子溝通, 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孩子犯錯的幾率。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