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餵養方式與孩子的心理

現在, 越來越多的媽媽們因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而無暇給孩子餵奶。 可吃不吃母乳, 僅僅是個餵養方式的問題嗎?心理專家表示, 母乳餵養不可替代。 在母乳餵養過程中, 母親與孩子的情感交流, 還能讓孩子感覺被關注、安全, 感到溫暖, 有助於孩子擁有健康的身心, 健全的人格。

4歲女孩離不開一塊綿綢

32歲的陳女士4年前剖宮產生下女兒, 出院後才開始餵奶。 此時, 女兒已經適應了奶瓶, 常常十幾分鐘都找不到媽媽的乳☆禁☆頭, 餓得哇哇哭。 陳女士被強烈的失敗感擊倒, 常常抱著孩子痛哭。 在極度的沮喪和疲勞中,

Advertisiment
她放棄了母乳餵養。

1歲之後, 女兒老喜歡摸一塊綿綢, 有時到處找綿綢, 找到之後揣在懷裡摸, 情緒才安穩, 睡覺更是離不開。 上周回奶奶家, 綿綢被忘在家裡, 晚上孩子一直哭著要綿綢, 爸爸只好半夜送過去。

中德心理醫院心理諮詢師丁薇表示:孩子被陳女士餵奶中的挫敗感傳染, 一方面用這種方式來表達自己的不滿, 另一方面將沒有吃到母乳的缺憾, 表現在撫摩行為上, 緩解自己的焦慮。

嬰兒不適應出生後環境的巨大反差, 需要回歸, 所以需要被母親抱在懷裡, 本能地吸吮乳☆禁☆房。 割斷了這種聯繫, 嬰兒會憤怒、不滿, 這種情緒會潛伏, 伴隨一生。

和媽媽在一起感覺很冷

面對鏡子沒有自己, 只有背影和一把手槍,

Advertisiment
8歲女孩的自畫像讓心理諮詢師震驚。 孩子出生後, 母親就把她甩給外婆, 直到6歲。 每次都要洗得乾乾淨淨才能見母親, 母親只會問她“學習怎麼樣”。

孩子說:“和媽媽在一起, 我感覺很冷”。 而母親則抱怨, 付出了那麼多心血, 而孩子對自己沒感情。 她不知道自己該不該存在。

心理諮詢師孫蘇嵐稱, 一些孩子有心理問題, 和早期與母親的情感建立有關係。 親子關係從懷孕時開始建立, 在母乳階段最為關鍵。 母子親情是人與外界建立情感聯繫的雛形。 在哺乳期, 從母親那裡得到過語言、眼神、愛☆禁☆撫的孩子, 善解人意, 喜歡與人進行交流, 精神和情感發育健康, 不會封閉自己。

結語

中德心理醫院心理諮詢師丁薇強調:對父母而言, 不管你用哪種方式餵養孩子,

Advertisiment
關鍵是自己是否有能力滿足孩子的最初需要, 而不是被面臨的沮喪、壓力等嚇倒。

斷奶, 其實並不影響母親與孩子建立親情, 隨著孩子的長大, 光靠語言不夠, 母親還要繼續親吻他, 撫摸他, 當孩子恐懼害怕的時候尤其要這樣做。 母乳可以斷了, 但母親和孩子親密的聯繫、親密的語言不能斷, 孩子出了問題, 媽媽用打罵的方式, 感情一樣會破裂。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