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養生從兒童時代開始(圖)

養生從兒童時代開始

養生的話題, 並不是老人家的專利。 現在很多人在認識上對“養生”都有誤區, 以為養生就是老年人的事, 或起碼是中老年人的事。 其實養生是預防疾病和調理身體的手段, 應該是各個年齡階段的人都需要的。

孩子養生以養氣為重

孩子的養生和大人一樣, “養氣”為重。 《類經》說:“夫生化之道, 以氣為本, 天地萬物, 莫不由之……人之有生, 全賴此氣。 ”

人從胚胎時開始, “氣”就有了萌芽。 胎兒要靠母體進行內呼吸, 以吸收營養而發育, 這需要依賴先天母體的祖氣(即精氣)。 胎兒離開母體切斷臍帶之時,

Advertisiment
落生的第一個信號就是“哭”———“哇”的一聲用以震盪肺氣行使呼吸;第二個信號就是“吃”(吮乳), 開始了胃的受納以充後天營養, 使“氣”得到延續。

“氣”須靠後天五穀的不斷充實。 因此, 嬰兒在4個月以後宜喂吃米糊等五穀澱粉類的食物, 且慢慢加量, 以米和玉米為首選, 即我們常說的“粗養粗大”。 7個月前也不必過多進食魚和豬、雞肉類, 因為其蛋白不好消化;同時所產生的氨基酸多肽鏈, 將作為一種過敏源長期存在於體內, 使孩子以後會對食物有更多的過敏。 7個月後進食肉類, 也是魚肉為最佳, 因為它消化好、營養好, 且有助於孩子智力發育。

三分饑寒七分飽

要養好孩子, 現代家長必須注意飲食不要過精、營養過高, 要以五穀為主,

Advertisiment
以粗糧為主。 隨著生活水準的不斷提高, 家長們都一味提高兒童們飲食檔次, 進食過精、營養過高。 結果食品過精影響了孩子的納吐機能, 營養過高會使孩子早熟, 兩者均有害

至於進食量為多少, 讓孩子“三分饑寒七分飽”最好。 嬰幼兒的飲食不要以飽為度, 應以“七分飽”為度。 因為嬰幼兒的臟器嬌嫩, 脾胃的運化功能尚未健全, 如果飲食不加節制, 就會損傷脾胃。

孩子睡覺要“暖腳涼頭”

讓孩子睡好的秘訣是“暖腳涼頭”。 現在的父母都愛把孩子的上身嚴嚴密密蓋好被子或穿厚衣, 尤其是天冷時, 這其實是個誤區。

中醫認為小兒屬於“純陽之體”, 體質嬌嫩柔弱, 肌肉皮膚都很薄弱, 和成人比較就特別容易“出汗”。 因此, 小兒睡覺時都會微微出汗,

Advertisiment
如果一味地加以嚴密捂蓋, 就會讓孩子的汗得不到揮發, 身體常處於濕潤狀態中。 因此, 孩子上身的被子衣服不宜捂得太緊。 反而, 要特別注意孩子足部的保暖, 因為這是保護好關節的關鍵。

臨床中, 常常看到有些發高燒的孩子卻手足冰冷, 這些患兒要將體溫逐漸下降後, 手足才漸漸溫和起來, 其實這是一種“假冷真熱”的現象, 儘管孩子手足冰冷, 但內臟和體溫是處於發熱狀態的。 這在三歲以下的嬰幼兒尤為多見,

不少家長不瞭解這種情況, 一旦發現小兒四肢發涼, 就認為是受寒怕涼, 馬上用棉衣棉被緊緊包裹起來, 結果更使小兒的體溫得不到及時散發而越升越高, 甚至發生高燒、抽搐, 弄巧成拙。

辨別孩子真寒還是假寒真熱的簡便方法是用體溫表測量其體溫,

Advertisiment
如沒有體溫表可用手摸摸其腋下, 或面對面地感受孩子呼出氣體的溫熱度, 哺乳期的嬰兒還可以憑其吃奶時母親乳☆禁☆頭的溫熱感, 來粗略判斷。 假如小兒手足冰冷, 而腋下、額部、口腔等部位灼熱或體溫過高, 應及時採取退熱降溫措施, 並找出原因, 以免延誤病情。 ■董紹軍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