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頭疼:不許動,可她偏要動

“花開花落”是個年輕的媽媽, 女兒兩歲多了, 非常頑皮。 因為調皮, 沒少挨爸爸的打, 就在和點點叔叔聊天這會, 媽媽訴苦, 說女兒又要動她滑鼠了, “不許動”, 爸爸口頭警告無效的情況下, 打了她小手一下, 可是女兒竟然還手, 媽媽非常頭疼。

媽媽說, 家裡的東西, 你叫她不要動, 她偏動給你看看, “好像總是跟我對著幹, 這麼小就這樣倔, 我們真不知道怎麼辦?”媽媽最擔心的還是女兒這個倔脾氣, 越來越大, 在吃飯的時候, 只要發脾氣, 甚至會使勁咬勺子發出“吱吱”響, 那個眼神像是在跟爸爸媽媽挑釁。

其實, 媽媽講,

Advertisiment
女兒非常聰明, 爸爸媽媽都非常寶貝她的。 只是大人脾氣比較急躁, 一旦女兒惹他們生氣了, 就喜歡吼她, 完了女兒總是對著幹。 一次媽媽叫她洗臉, 她就是不去, 媽媽拿起衣架(以前用衣架打過她), 她趕緊跑去洗臉了。

一天, 女兒悄悄對媽媽說:“爸爸是不是不喜歡我?你要喜歡我啊!”媽媽說, 其實女兒非常喜歡自己帶她出去玩, 每次說出去玩, 總是跑得比大人還快!只是現在老是跟大人對著幹, 實在是無計可施, 而且在爸媽的高壓政策下, 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

(一)18個月到3歲的孩子, 正處於探索期。 孩子開始認識外面的世界並感到好奇, 喜歡問為什麼, 如小鳥、蜜蜂為什麼會飛?孩子還會模仿父母行為, 如玩電腦、搓麻將、罵人等……打罵、訓斥孩子,

Advertisiment
孩子在未來人生中常會模仿。

(二)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 常常忽略孩子的需求, 很難從孩子的視界去看問題。 父母關注孩子的物質生活, 常常忽略了孩子的情緒、感覺等心理層面的需要。 可能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自我價值感低。 孩子可能怕陌生人、膽小、不敢自己睡、粘人……

(三)“不許動”是以父母的世界為主, 忽略了孩子探索需求。 孩子想玩滑鼠, 可能只是好奇, 是在和父母做對嗎?當父母說“不許動”時, 有沒有看到她的表情?感受她的情緒?瞭解她的委屈或者憤怒?父母長時間的限制, 經常性的忽略, 孩子內心累積很多情緒了。 可能會在父母面前爆發情緒, 或對其他小朋友具有攻擊性。 一個兩歲的孩子, 假如不會反抗,

Advertisiment
那就很讓人心疼了, 她可能還沒有找到自我。

(四)一個被愛滋養、心理健康的孩子, 擁有寧靜的心靈、對外界的反應很迅速、很機智, 對待外界的侵犯也會知道如何自我保護, 懂得當下的反應, 而不會有太多的牽掛。 “爸爸是不是不喜歡我?你要喜歡我啊!”既表達自己渴望被愛的需要, 同時也表達了擔心。 此前爸爸對孩子的行為, 被解讀為“爸爸可能不愛我”。 孩子需要父母疼愛, 生理、心理上被暴力對待、被父母責備的孩子, 都可能因此缺乏安全感。 遇事很可能會起過激的情緒反應, 今後上學或許會注意力不集中、多動、注意力轉移……

(五)當父母瞭解孩子的情緒時, 就知道如何協助孩子。 如:瞭解“憤怒”代表被侵犯時所起的自衛反應,

Advertisiment
目的是保護自己。 當她被強力壓制時, 知道自己抵抗不了時, 又會產生“恐懼”能量, 開始逃離。 上述“拿衣架”的例子就是。 假如爸爸、媽媽願意從孩子的世界去看問題, 問孩子“寶貝是不是也喜歡玩電腦呀?”, 或者將自己的需求告訴孩子, 對孩子回饋你的心情, 如“媽媽現在要工作了, 寶寶拿了媽媽滑鼠, 媽媽就不能完成任務了, 媽媽很著急!”, 相信孩子會願意幫助你。 一個基本原則是, 先關注心情, 再解決事情。 記者李義平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