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預防接種後的反應和預防

預防接種是用各種疫苗、菌苗或類毒素, 注射到健康的嬰幼兒的身體裡, 使小兒增強相應的抗病能力。

預防接種後小兒常會產生一些反應, 一般分為局部性及全身性兩大類。

局部反應:一般在預防接種後24小時左右出現。 接種部位可出現紅、腫、熱、痛等現象。 反應較重的可引起附近的淋巴結、淋巴管炎。 注射部位腫大的硬結範圍又分為輕、中、重。 輕的直徑小於2.5—5釐米之間, 超過5釐米為重反應, 這種反應可持續數小時或數天。 如果局部紅腫較重, 可以熱敷(卡介苗接種後紅腫嚴禁熱敷)。 早晚各一次, 每次5分鐘左右。

Advertisiment
並要勤換內衣, 避免破潰後感染。 如局部感染時可塗龍膽紫藥水。

全身反應:首先表現就是發燒, 輕度為37攝氏度—37.5攝氏度, 中的37.6攝氏度—38.5攝氏度。 39攝氏度以上為重度的。 除此之外, 部分小兒可伴有頭痛、頭暈、全身無力、寒顫、噁心、嘔吐、腹痛、腹瀉等症狀, 以上反應一般多在24小時之內消退。 很少持續3年以上。 如果重度發燒可服用退燒藥。 一般體溫恢復正常後, 其他症狀也就自行消退。 如果高燒不退或有其他異常, 應及時送往醫院診治。

接種疫苗後要加強護理:(1)要好好休息, 不要跑跳過多。 (2)保護打針部位的清潔, 不要用手抓。 (3)不吃有刺激性的食物, 如大蒜、辣椒等。 (4)多喝開水。 (5)家長隨時觀察小兒接種後的反應。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