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青春期的孩子內心都是孤單的

有人說, 隨著身體的發育、長大, 人的軀體會變得越來越渺小, 那一定馬上會遭到反駁:自相矛盾。 其實, 真是如此。 當然, 這種說法, 也只是相對而言, 相對于入的心靈成長而言, 軀體成長的重要性開始降低。 而在人的心靈成長之中, 朋友是十分重要的。

一日, 幾位兒女正進入花季的父母們聚在一塊兒, 話題自然地移向他們關注的焦點——孩子的培養。 “我們在議論家裡的事情。 不想, 女兒在一邊不無憤懣地嚷了起來:‘在家裡, 我沒權的。 以後什麼事, 能不能讓我也知道?’看她漲紅的臉, 挺認真的。 ”一位母親先開了腔。

Advertisiment
“我女兒還要‘好’。 ”又是一位做母親的:“洗衣服時;我從她袋裡摸出一張紙條。 當年, 她爹給我寫信也沒那麼坦率。 一氣之下, 我大聲喝叱起來。 女兒不作任何辯解, 還理直氣壯:‘你侵犯我的隱私權!’瞧瞧, 還在養育著他們, 已經要‘權’了。 ”……

其實, 父母該欣喜才對——孩子畢竟長大了。 儘管,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指導是應該的, 但孩子要尊重, 要平等, 要獨立, 這也是合情合理的。

這種自立的意向, 同齡人都有。 於是, 在“統一戰線”那裡, 青少年會感受到平等與尊重, “患難”的朋友與自己同在。

說到與同齡人的交往, 其實自小就開始了。 只是, 當孩子被父母抱在手上, 或是蹣跚學步之時, 這種交往, 孩子本身並沒有多少主動權, 也不具備主動交往的意識。 大約到了四五歲,

Advertisiment
在幼稚園裡, 孩子們與同齡夥伴的主動交往才算開始。

慢慢地, 走出幼稚園, 進入了小學。 這一時期, 兒童與同齡人的交往範圍還是十分有限, 也就是家庭附近左鄰右舍的孩子, 或是學校裡的同班同學。

進入青春期, 情況起了大變化。 交往的範圍在擴大:班級的, 年級的, 校內的, 校外的;鄰里的, 街坊的, 社區的, 社會的。 交往的機會也在增多:一方面不再需要大部分的時間與父母相隨, 另一方面, 也有了自己主動安排的能力。 與同齡人交往, 在青少年生活中變得越來越重要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