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家庭教育>正文

青少年的行為目的

 經常可以聽到青少年的父母抱怨孩子的問題, 多半離不開:

1.我的孩子不愿意負責任。

2.為什么我的孩子心中充滿憤怒。

3.為什么我的孩子對我說謊。

4.我的孩子一天到晚無所事事。

5.我的孩子功課很差。

6.我的孩子和我無法溝通。

7.我的孩子沒有朋友。

8.我的孩子和壞孩子鬼混。

9.我的孩子對性知道多少。

倘若我們的孩子具有其中任何一類的問題, 父母親不用驚慌, 也不用生氣, 在沒有嘗試解決方法之前更不要輕言放棄。 父母要先了解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由于身心發育比兒童時期迅速, 其行為目的也較為復雜,

Advertisiment
他們會有一些共同的心理特征, 而在所有的心理特征當中, 首以叛逆最容易讓父母驚慌, 青少年多多少少都會有一些叛逆, 這是正常的, 真正令父母親擔心的應是完全不叛逆, 卻顯得不快樂的青少年。

通常青少年的叛逆行為主要有七個目的:引起他人的注意、獲得權力、報復、自暴自棄、追求興奮刺激、尋求同伴接納和表現優越感等。 其實就是自我追尋歷程中的反應, 青少年所追尋的不外乎人生價值、良師益友、學業生涯和親密關系這四個大夢, 但這些普遍的行為目的中并不全是不好的, 有些可以是青少年追求的正向目的, 然而當青少年因錯誤的信念和不正確的想法, 過分追求而犧牲自己或別人利益, 甚至產生一些偏差行為,

Advertisiment
原本正向目的才變成負向目的。 這些對他們的身心發展而言是毫無幫助的。 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的行為目的也會常改變, 或許以不同的行為表示相同的目的, 也可能以相同的行為表示不同的目的, 連他自己都不自覺。 而事實上不論是成人或青少年都有這七個行為目的, 只是程度上不同而已, 我們對行為的探討并不是要藉此證明青少年子女壞的一面, 而是要了解青少年子女的行為與父母的教養方式和良好的親子關系。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