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離異,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了什麼?

兒童與世界的溝通中最主動、最愉快、最有創造性的方式就是遊戲。 遊戲就是表達, 表達心情、表達感覺、表達思考、表達成長;遊戲能夠呈現, 呈現喜怒哀樂、呈現真實想法、呈現問題根源、呈現發展方向。 兒童在玩沙盤遊戲的過程中會展示出他的內心世界, 讓自己與潛意識對話, 從而我們可以瞭解到其內心深處的想法。 同時沙盤遊戲也能幫助孩子宣洩情緒, 緩解焦慮, 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

沙盤遊戲(箱庭療法)

利用一些縮微玩偶、模型, 在一個底部盛著沙子的半敞開的長方形大盒子裡面, 你可以用雙手擺設一個景觀,

Advertisiment
聽從自己內心的引導, 而不需要別人來指揮和設計, 20分鐘左右就可以創造一個色彩豐富、景致多元的立體三維場景。 當心理專家告訴你“這個場景其實就是你內心深處的世界, 只是你從未看見而已”的時候, 你驚訝了嗎?

我的沙盤世界, 我的沙盤故事

這是一名6歲的女童莎莎(化名), 父母半年前離異, 孩子判給媽媽。 媽媽是企業高管, 工作優秀, 待遇優越, 生活不是問題, 她拒絕前夫的撫養費甚至不願意爸爸看望女兒, 一再強調“我們娘倆生活很快樂, 不需要這個男人, 他不配做爸爸。 ”話裡話外透著怨恨。 看起來一切都走上正軌, 但是最近一段時間, 媽媽發現女兒越來越不聽話了, 總和自己鬧彆扭、發脾氣, 她好說歹說也問不出所以然。

Advertisiment
她不知道女兒到底怎麼了, 經過一段時間思考之後開始擔心是不是離婚對孩子造成了不良影響, 於是把女兒送到沙盤遊戲室來報名參加我們的兒童情商訓練小組。 我特別感慨, 這位母親真算是個覺醒者啊, 能夠在有困惑時想到去尋求外在幫助。

莎莎很乖巧, 喜歡和老師親近, 和小朋友關係也很好, 每次都拿來糖果分享, 也總不忘記給老師吃。 她非常喜歡玩沙盤, 極其投入, 每次都有新創造。 但我一直在擔心她, 因為我注意到她時常會愣神, 儘管時間很短暫。 帶著問題, 我和她走進了神奇的沙盤世界。 我們約定一週一次, 下面選取了莎莎的3次沙盤故事:

第一次沙盤(也叫初始沙盤)故事:在沙盤右上角有一個特大號的兔媽媽端著很多食物,

Advertisiment
來給他們送吃的, 草坪上有一個成年女性身穿職業裝站在那裡, 是媽媽, 不知道在幹啥。 沙盤左下方是一家三口在淋浴間裡洗澡, 儘管很擠但是也要都放進去。 旁邊有四頭牛, 每個母牛媽媽身邊都有一個牛寶寶。

第二次沙盤故事:擺放了很多溫順的小動物, 小狗、小羊、小鹿等等, 給每個動物面前安放了碗盤, 還用沙子填滿, 它們都有東西吃。 像第一次一樣又出現了一家三口, 爸爸一個人在客廳裡吃東西, 媽媽背對著所有人站在一個角落裡看老鷹, 一個嬰兒獨自在草坪上睡覺, 沙盤角落裡有個小姐姐在遠遠地向這邊張望。 我問她自己在哪兒, 她搖頭。

第三次沙盤故事:像第二次一樣擺放了許多動物和植物,

Advertisiment
這一次沒有一家三口了, 拿來一個陶瓷的九層寶塔放在中間, 又把第一次拿過的穿職業女裝的婦女沙具拿在手裡, 莎莎皺著眉猶豫著不知道把玩偶放在哪裡, 嘗試放在猴子旁邊不妥, 拿起來又放在花旁邊也不妥, 試著在很多地方安放又都覺得不對, 最後莎莎把這個玩偶的腿弄彎曲, 頭朝下掛在寶塔翹起來的飛簷上, 因為寶塔是光滑圓潤的陶瓷, 很難掛得住, 玩偶掉下來幾次, 她每次都小心翼翼地把它掛好。 當時我覺得自己的呼吸都要停止了, 再看她, 很平靜, 只是耐心地一次又一次地掛上去, 臉部表情既頑皮又認真。 這一次她用了很長時間完成作品, 而且拒絕講故事。

父母離異的孩子,
Advertisiment
習慣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

初始沙盤中的兔媽媽明顯體積很龐大, 放在角落裡能夠掌控全盤, 可能突出了媽媽在女兒的生活中佔有絕對領導地位。 對於那個穿粉紅色職業裝的工作媽媽, 孩子只是在探索還不明朗, 她為什麼獨自站在草坪上?

旁邊的蛇是否對媽媽有危險?喜歡這個媽媽嗎?這些都沒有答案, 但是莎莎明確告訴我並不害怕蛇。 至於一家三口擠在一起洗澡的場景, 也許是孩子對過去有爸爸在家的情景的回憶吧, 是懷念還是盼望, 或許還有其他?總之, 對爸爸的感受是存在的, 否則不會擺在這裡。 但是真實情緒被壓抑了, 關於爸爸, 她說得很少。 這個年齡的孩子對於父母離異事件似懂非懂, 主觀願望遠勝過客觀理解, 但是因為人類早期對於餵養的需求,對於物種延續的需求,多數孩子會把感情投向陪伴她和養育她的一方,對另一方則諱莫如深。這不是成年人世界道德觀能評價的,“有奶就是娘”不能解釋兒童對待父母離婚而逐漸形成的人格變態。

孤獨感、不安全感、恐懼、憤怒等情緒,需要得以安全宣洩“餵養”是兒童沙盤最明顯的主題之一,這三次沙盤作品都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給予食物和接受食物的玩具。單親媽媽獨自承擔起養育子女的生活重擔一般是不易的,一些媽媽就會帶著自怨自憐的情緒去抱怨爸爸、抱怨社會甚至抱怨孩子,這樣會使得孩子特別害怕失去安全保障,害怕失去爸爸之後再失去媽媽,失去媽媽意味著失去食物,沒有食物就沒有一切,這種害怕的情緒久久壓抑著,是向外爆發還是向內爆發?我們知道負能量對自己、對他人都很危險,如果能夠及時主動找到出口去安全釋放,那麼這個人就有機會修復創傷了。沙盤遊戲正好承載了這種功能,每一個玩具都可以宣洩情緒,每一個場景都能疏導心緒,因此第二次沙盤中爆發似地出現大量餵養狀態,這就是心理沙盤在引導莎莎的情緒宣洩。童話的語言、童話的故事、童話的場景,讓不良情緒得以安全地宣洩。

孤獨感也出現了,莎莎安排所有人都是孤獨的,爸爸與媽媽分別獨處,嬰兒獨自躺在偌大的草坪上,距離父母那麼遙遠,是和媽媽爸爸感情疏離嗎?她現和媽媽相依為命,應該很親近啊。她也表達了是安全感缺失,因為在草坪的一側赫然擺放著一架機關槍,她說是用來保護她的。角落裡的小姐姐是自己還是別人呢?她也遠遠地孤獨待著。

有時情緒的宣洩不是一次沙盤治療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若干次。第三次沙盤——女孩終於把心底的憤怒發洩出來,不是直接衝突而是用一種詼諧的方式,惡作劇一樣的“惡搞”吧。倒掛的人物,看起來像是罪犯被處以刑罰,又像是被捉弄遭到報復。這種懲罰雖然不是置於死地的痛恨,但是也讓人不寒而慄了,現在虐待父母的狀況也屢屢見於媒體啊。這種恐懼、憤怒的本能情緒很原始、很野蠻,一定要及早察覺,及早干預,否則積少成多會留下後患。當在場的所有人都訝異於這個倒掛的女性是誰時,她怎麼也不肯說出來,一口咬定不知道。這是莎莎的策略吧——我喜歡宣洩我自己但是我不想讓媽媽知道更不想讓她傷心!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啊,她不說我絕不點破。但畢竟是孩子,我和她也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係,最後她還是忍不住偷偷告訴我那是她媽媽。至此,莎莎媽媽對於離婚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擔憂終於得到印證。

作為父母,需要積極説明孩子走出陰影

由此可見,離婚對低幼兒童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擊的。這個傷痛來自孤獨感,來自不安全感,來自對媽媽(撫養者一方)權威的懼怕,來自對強勢一方的憤怒,來自對失去親人的失落與懷念等。莎莎的傷痛最終是以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表達即治癒,只要孩子能表達出來,就有治癒的希望,所以,她對媽媽的態度看似殘忍實則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接納,自我情緒的梳理和宣洩,這對於説明孩子走出父母離婚陰影很有意義。只要媽媽不再盲目樂觀掩蓋離婚隱痛,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想法和情緒,真正意義地承擔離婚後果,並且真心善待父女關係,耐心等待,孩子就能慢慢找到平衡,調整對媽媽的認知,逐漸適應新生活。

還好,莎莎的媽媽願意和女兒一起成長。 

但是因為人類早期對於餵養的需求,對於物種延續的需求,多數孩子會把感情投向陪伴她和養育她的一方,對另一方則諱莫如深。這不是成年人世界道德觀能評價的,“有奶就是娘”不能解釋兒童對待父母離婚而逐漸形成的人格變態。

孤獨感、不安全感、恐懼、憤怒等情緒,需要得以安全宣洩“餵養”是兒童沙盤最明顯的主題之一,這三次沙盤作品都出現了為數眾多的給予食物和接受食物的玩具。單親媽媽獨自承擔起養育子女的生活重擔一般是不易的,一些媽媽就會帶著自怨自憐的情緒去抱怨爸爸、抱怨社會甚至抱怨孩子,這樣會使得孩子特別害怕失去安全保障,害怕失去爸爸之後再失去媽媽,失去媽媽意味著失去食物,沒有食物就沒有一切,這種害怕的情緒久久壓抑著,是向外爆發還是向內爆發?我們知道負能量對自己、對他人都很危險,如果能夠及時主動找到出口去安全釋放,那麼這個人就有機會修復創傷了。沙盤遊戲正好承載了這種功能,每一個玩具都可以宣洩情緒,每一個場景都能疏導心緒,因此第二次沙盤中爆發似地出現大量餵養狀態,這就是心理沙盤在引導莎莎的情緒宣洩。童話的語言、童話的故事、童話的場景,讓不良情緒得以安全地宣洩。

孤獨感也出現了,莎莎安排所有人都是孤獨的,爸爸與媽媽分別獨處,嬰兒獨自躺在偌大的草坪上,距離父母那麼遙遠,是和媽媽爸爸感情疏離嗎?她現和媽媽相依為命,應該很親近啊。她也表達了是安全感缺失,因為在草坪的一側赫然擺放著一架機關槍,她說是用來保護她的。角落裡的小姐姐是自己還是別人呢?她也遠遠地孤獨待著。

有時情緒的宣洩不是一次沙盤治療就能完成的,可能需要若干次。第三次沙盤——女孩終於把心底的憤怒發洩出來,不是直接衝突而是用一種詼諧的方式,惡作劇一樣的“惡搞”吧。倒掛的人物,看起來像是罪犯被處以刑罰,又像是被捉弄遭到報復。這種懲罰雖然不是置於死地的痛恨,但是也讓人不寒而慄了,現在虐待父母的狀況也屢屢見於媒體啊。這種恐懼、憤怒的本能情緒很原始、很野蠻,一定要及早察覺,及早干預,否則積少成多會留下後患。當在場的所有人都訝異於這個倒掛的女性是誰時,她怎麼也不肯說出來,一口咬定不知道。這是莎莎的策略吧——我喜歡宣洩我自己但是我不想讓媽媽知道更不想讓她傷心!真是一個聰明的孩子啊,她不說我絕不點破。但畢竟是孩子,我和她也建立了很好的信任關係,最後她還是忍不住偷偷告訴我那是她媽媽。至此,莎莎媽媽對於離婚對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擔憂終於得到印證。

作為父母,需要積極説明孩子走出陰影

由此可見,離婚對低幼兒童是存在不同程度的打擊的。這個傷痛來自孤獨感,來自不安全感,來自對媽媽(撫養者一方)權威的懼怕,來自對強勢一方的憤怒,來自對失去親人的失落與懷念等。莎莎的傷痛最終是以憤怒的情緒表現出來,表達即治癒,只要孩子能表達出來,就有治癒的希望,所以,她對媽媽的態度看似殘忍實則是一種自我認知和接納,自我情緒的梳理和宣洩,這對於説明孩子走出父母離婚陰影很有意義。只要媽媽不再盲目樂觀掩蓋離婚隱痛,能夠正確認識孩子的想法和情緒,真正意義地承擔離婚後果,並且真心善待父女關係,耐心等待,孩子就能慢慢找到平衡,調整對媽媽的認知,逐漸適應新生活。

還好,莎莎的媽媽願意和女兒一起成長。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