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雖然你是爸爸,但你也得聽兒子教你做人!

“比孩子先來到這個世界的我們, 註定無法陪孩子走完一生的路。

那是我們最不願意面對, 卻最無力逃避的事實。

而我能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 不是一架鋼琴, 一盒樂高, 各種各樣的培訓課。

而是幫她養成一個人也能好好活下去的能力。 ”

如今遍地都是“焦慮的父母”。

她們的焦慮, 放在了冷冰冰的數位成績上, 放在了各種入學高指標技能考核上, 那個曾在網上大呼“月薪3萬養不起孩子一個暑假”的媽媽, 是多少現代父母血汗教育的縮影?

那處在這種環境下的孩子, 又是什麼感覺呢?

我有個朋友形容自己小時候父親看自己練鋼琴的感覺:爸爸就像在欣賞自己剛買回來的藝伎。

Advertisiment

那些打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旗號, 送孩子參加各類興趣班的父母, 在這樣的扭曲教育上樂此不疲。

其本質都是忽略了孩子的個體獨立性, 他們所看到的, 只有孩子的功能與價值。

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在父母強權和意志下成長的孩子, 幾乎最後都未能達到父母的期望值, 反而容易變成極端、陰鬱的性格。

更可怕的是, 這樣的消極影響, 是伴隨孩子一生的。

操縱式教育, 正在毀掉孩子

人的天性都是“叛逆”的, 也就是說, 沒有人生來就願意被控制。

但現實卻是, 很多父母喜歡不停地挑剔或是指揮孩子。

當孩子在捏泥巴, 他眼裡看到的是各種天馬行空想像下變幻的造型,

Advertisiment
但在父母眼裡, 泥巴很髒;

當孩子展示他的成果, 眼裡滿是期待和興奮, 但在父母眼裡, 這純粹是浪費時間……

這時候, 雙方在情感交流中產生了分歧:父母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糾正孩子, 而孩子也覺得父母不能理解自己, 從而產生抗拒。

也許會有人問, 父母糾正孩子的錯誤有什麼不妥嗎?

當然可以糾正, 但有一個前提:孩子不是可供父母進行物理改造的機器, 客觀上的糾正很難得到孩子主觀上的認同與回應。

例如孩子在用pad玩遊戲, 你對他說不準玩太多遊戲, 這會影響學習成績, 但孩子並不會認同父母這種命令式的說法, 反而容易造成親子關係的疏遠。

這就像有人經常跟你說熬夜不好,

Advertisiment
但這句話並不能助你入眠。

作家三木曾說:“現在的父母流行繈褓教育, 孩子沒有冷暖自知的權利, 可悲!”

有些父母對孩子有絕對的控制欲。 例如, 有一種冷叫“你媽覺得你冷”, 哪怕你不冷, 你也必須得穿秋褲。

他們甚至全能到自認為能夠代替你的感官。

然而, 一個合格的父母, 絕不會用自己的意志去操控孩子的成長。

那麼, 一個合格的家長是怎樣的?

和孩子平等對話, 給予足夠多的空間、時間給孩子, 這樣才能真心地瞭解孩子的本質想法。

恰恰這一點, 是當今許多父母所欠缺的。

學會給孩子自我探知的能力

作家龐淳有一句話:

“孩子是一個男人的重生, 他們更傾向于以一個長者的說理姿態, 來給孩子灌輸自己的價值觀。

他享受那種俯視對仰視的快感,

Advertisiment
享受經他打造後的另一個靈魂再現。 ”

其言外之意, 很多人的家庭教育都不是處在一個對等關係之中的。

這樣的後果只能是孩子只吸收了隨時可能幻滅的知識, 而非伴隨一生的能力。

崔永元講過自己的一個經歷:他看到美國世界史的一道題目, 問的是成吉思汗的繼承人窩闊台, 當初如果沒有死, 歐洲會發生什麼變化?

有個學生是這樣回答的:

這位蒙古領導人如果當初沒有死, 那麼可怕的黑死病, 就不會被帶到歐洲去。

如果沒有黑死病, 神父跟修女就不會死亡。 神父跟修女如果沒有死亡, 人們就不會懷疑上帝的存在。

如果人們沒有懷疑上帝的存在, 就不會有義大利佛羅倫斯的文藝復興。

Advertisiment

如果沒有文藝復興, 西班牙、南歐就不會強大, 西班牙無敵艦隊就不可能建立。

如果西班牙、義大利不夠強大, 盎格魯—撒克遜會提早200年強大, 日爾曼會控制中歐, 奧匈帝國就不可能存在。

老師看完說:“棒, 分析得好!。 ”

其實這種題目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只需要大家有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在其中。

沒有告訴你答案, 但教會了你分析的能力。

學習能力, 永遠比灌輸死知識有用。

教育家丁勝說:

在一個問題擁有標準答案前, 告訴學生這是個自由答案題, 這時你會發現, 說的答案越是多元、哪怕離譜的, 他的創造性更強。

當然, 這取決於從小父母是否熱衷於教條式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在孩子正式踏入校園、社會前, 所有的認知都來源於家庭教育。

在視野有限的前提下,孩子的內心容易形成對父母的“偶像式”崇拜心態。

特別是對於爸爸這一天生具有男性英雄主義的角色而言,他的言行指引著孩子的內心世界觀雛形初成。

同時,孩子的表現又能反襯出爸爸的教育成果,這是雙向影響的。

保持親子間共同成長的能力

陳小春、Jasper父子的言行,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個我們口中熟悉的山雞哥陳小春,平時總是板著臉的古惑仔形象,完全可以用肅殺來形容。

有一次Jasper遇到火氣大的爸爸發脾氣,他首先的表現不是沉默哭鼻子,而是十分冷靜地問:

“What’s wrong with you ?”

陳小春愣了一愣,反問:“What?”

Jasper立馬想到了自己手裡的擴音喇叭,打開開關,對著爸爸說:“Can you stop angry now?”

陳小春徹底愣住了,嘴角抽動了兩下,他想不到自己的兒子會有這樣的表現,他帶著歉意回了一句:“I’ m so sorry.”

這段對話,真實自然,彰顯了一個4歲大的孩子對情緒的把控能力。

在他的理解裡:情緒只是情緒,不是噩夢,更不是災難。在哪一秒發生,就可以在哪一秒終止。

更值得驚喜的是山雞哥的反應,在兒子面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與身段,選擇了與兒子平等對話。

他沒有帶著那點傳統的父輩權威去負隅頑抗。

這樣一個小衝突,完成了一次父子角色的昇華,兒子給父親做了一次榜樣,而父親,又在兒子面子做到了一個偶像應有的英雄風度。

就如劉畊宏感慨說:“這樣的一個旅程是特別的,所以可以說是我們和孩子的一個成人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在成長。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擁有獨立的思想,而且孩子跟成人不一樣,他們面對情感更直接簡單,柔軟和自然。

依賴你才會索抱,覺得離不開你就時常拉住你的手,稚嫩得近乎本能的反應讓人動容。

這些回饋,又反哺于父母,讓他們更懂得追尋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

爸爸,是孩子的第一偶像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在《孩子成長歷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中寫道:

“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大多數時候,成人作為孩子生活的客觀環境的一部分,很容易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讓我想起了吳尊的女兒NeiNei,當時節目中村長問她為什麼第一期時離開爸爸會哭但現在卻這麼堅強呢?

NeiNei說:“因為我爸爸,他要我勇敢。”

在NeiNei眼裡,吳爸爸就是一個勇敢的形象:在艱難時刻教她不放棄,對於前方未知的迷茫,帶著一顆無畏的心去探索,這才是真正地在用心哺育一個獨立的生命。

世界是個偌大的禮物,帶孩子走走看看,珍惜每一段獨處的親子時光,你會慢慢發現:

孩子的成長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有爸爸在,走遍山川湖海,在哪兒都能穩紮安營。

山高水長,它是披荊斬棘、風馳電掣的英雄偶像;

它是帶孩子探索未知、尋夢未來的移動城堡;

是穩重屹立、照顧孩子吃住不愁的自然空間。

在每一段征程旅途中,爸爸可以化身為一名給予孩子依靠和守護的英雄,也能成為一名在星空下促膝長談的摯友,讓父愛與成長,都在這一刻得到見證。

願每位父親都可以活成孩子心目中的樣子,擁有強大的臂膀,也擁有鐵漢的柔情,可摘星辰,也可攬清風。

帶著孩子一路無畏前行,等你再回頭遙望過去,這些點滴回憶、這些步履經歷,就成了孩子人生中最有份量、最珍貴的成人禮。

在視野有限的前提下,孩子的內心容易形成對父母的“偶像式”崇拜心態。

特別是對於爸爸這一天生具有男性英雄主義的角色而言,他的言行指引著孩子的內心世界觀雛形初成。

同時,孩子的表現又能反襯出爸爸的教育成果,這是雙向影響的。

保持親子間共同成長的能力

陳小春、Jasper父子的言行,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個我們口中熟悉的山雞哥陳小春,平時總是板著臉的古惑仔形象,完全可以用肅殺來形容。

有一次Jasper遇到火氣大的爸爸發脾氣,他首先的表現不是沉默哭鼻子,而是十分冷靜地問:

“What’s wrong with you ?”

陳小春愣了一愣,反問:“What?”

Jasper立馬想到了自己手裡的擴音喇叭,打開開關,對著爸爸說:“Can you stop angry now?”

陳小春徹底愣住了,嘴角抽動了兩下,他想不到自己的兒子會有這樣的表現,他帶著歉意回了一句:“I’ m so sorry.”

這段對話,真實自然,彰顯了一個4歲大的孩子對情緒的把控能力。

在他的理解裡:情緒只是情緒,不是噩夢,更不是災難。在哪一秒發生,就可以在哪一秒終止。

更值得驚喜的是山雞哥的反應,在兒子面前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與身段,選擇了與兒子平等對話。

他沒有帶著那點傳統的父輩權威去負隅頑抗。

這樣一個小衝突,完成了一次父子角色的昇華,兒子給父親做了一次榜樣,而父親,又在兒子面子做到了一個偶像應有的英雄風度。

就如劉畊宏感慨說:“這樣的一個旅程是特別的,所以可以說是我們和孩子的一個成人禮。”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也在成長。

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存在,擁有獨立的思想,而且孩子跟成人不一樣,他們面對情感更直接簡單,柔軟和自然。

依賴你才會索抱,覺得離不開你就時常拉住你的手,稚嫩得近乎本能的反應讓人動容。

這些回饋,又反哺于父母,讓他們更懂得追尋孩子內心的真實表達。

爸爸,是孩子的第一偶像

荷蘭教育家伯納德在《孩子成長歷程——三個七年成就孩子的一生》中寫道:

“孩子對他周圍環境的感知越是無意識,這種感知滲透進靈魂的就越多。”

大多數時候,成人作為孩子生活的客觀環境的一部分,很容易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這讓我想起了吳尊的女兒NeiNei,當時節目中村長問她為什麼第一期時離開爸爸會哭但現在卻這麼堅強呢?

NeiNei說:“因為我爸爸,他要我勇敢。”

在NeiNei眼裡,吳爸爸就是一個勇敢的形象:在艱難時刻教她不放棄,對於前方未知的迷茫,帶著一顆無畏的心去探索,這才是真正地在用心哺育一個獨立的生命。

世界是個偌大的禮物,帶孩子走走看看,珍惜每一段獨處的親子時光,你會慢慢發現:

孩子的成長並沒有想像中的艱難,有爸爸在,走遍山川湖海,在哪兒都能穩紮安營。

山高水長,它是披荊斬棘、風馳電掣的英雄偶像;

它是帶孩子探索未知、尋夢未來的移動城堡;

是穩重屹立、照顧孩子吃住不愁的自然空間。

在每一段征程旅途中,爸爸可以化身為一名給予孩子依靠和守護的英雄,也能成為一名在星空下促膝長談的摯友,讓父愛與成長,都在這一刻得到見證。

願每位父親都可以活成孩子心目中的樣子,擁有強大的臂膀,也擁有鐵漢的柔情,可摘星辰,也可攬清風。

帶著孩子一路無畏前行,等你再回頭遙望過去,這些點滴回憶、這些步履經歷,就成了孩子人生中最有份量、最珍貴的成人禮。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