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學齡前(3-6歲)>才藝潛能>正文

陳鶴琴的發現:孩子愛音樂

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在對孩子細心觀察的過程中發現, 音樂是兒童生來喜歡的。 小孩出生不久, 就能欣賞音樂了, 他會聽母親哼著催眠曲而恬靜地入睡。 再大一些, 更喜歡聽各種優美的聲音。 聽到節奏歡快的音樂, 他會手舞足蹈;在吵鬧中, 聽到抒情的樂曲, 他也會漸漸安靜下來。 兩三歲時, 能用手腳隨著音樂做節奏動作。 等到進了幼兒園的時候, 他對于音樂的需求范圍來得更大, 聽見人家唱歌, 看見他人奏樂, 甚至黃鳥兒在枝頭吱喳吱喳地鳴叫, 微風把葉兒吹得嘩啦嘩啦地響, 他都會留意傾聽。 這一切樂的律動和歌的抑揚的曲調都會吸引他。

Advertisiment
他常常不由自主地摹仿, 不時地叫著唱著, 哼著不成調的曲子。 到了小學, 更知道怎樣利用他那天賦的歌喉和節奏積極、主動地參加各種音樂活動了。 平日里無論是游戲、走路或休息, 都本能地愛唱著歌, 表現出音樂的律動。

陳鶴琴因此得出結論:喜歡音樂是兒童的天性, 兒童的本能, 音樂在兒童生活中占有極重要的地位。 為此, 他有意識地用音樂來豐富孩子的生活, 其中, 最讓孩子們感到其樂無比的是晚飯后的家庭音樂會。

陳家居住在上海寓所時, 每天晚飯之后的一段時間, 往往是一家人最熱鬧、最快樂的時光。 這時候, 七個孩子和爸爸媽媽聚在一間屋子里。 媽媽和大女兒秀霞彈琴,

Advertisiment
大家一起唱歌。 唱中國歌曲, 也唱外國民歌。 一首唱罷一首又起, 歌聲琴聲, 匯成了一種和諧歡快的氣氛。 有時候, 孩子們要求爸爸表演。 陳鶴琴就彈起那把從美國帶回來的曼陀鈴, 唱超在英國曾同黑人一起彈唱過的民歌。 孩子們或托腮靜聽, 或輕輕哼唱。 陳鶴琴的嗓子并不算太好, 但他激情飽滿, 唱得非常投入, 具有感染力。 陳鶴琴說:家庭中有了歌聲, 如有了生氣一般, 試想一個家庭, 吃完晚飯后, 父母子女團聚一室, 同唱同歌, 這是何等有趣的事情!一日之間, 有了這種團聚, 不但于精神上發生無窮的快樂, 感情上也可更加融洽, 所以家庭中不可沒有樂歌。

總之, 小孩子應有音樂的環境。 今天, 許多父母都非常重視對孩子進行音樂教育,

Advertisiment
認識到音樂在陶冶情操、開啟智力、促進孩子全面發展等方面的作用。 然而, 壓抑限制孩子對音樂的欲望和需要, 以及不顧幼兒身心特點、揠苗助長、扼殺興趣的做法也還是屢見不鮮的。 愿陳鶴琴的兒童音樂教育思想能夠帶給我們思考和啟迪。 愿更多的父母能順應和發展兒童的天性, 讓音樂伴隨兒童健康成長。

推薦閱讀:從小培養小孩對足球的興趣 畫圓可以調節孩子協調能力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