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防不勝防的小兒運動損傷,如何處理?

孩子天性好奇, 不懂事又貪玩。 特別是2歲左右的孩子, 走路不穩, 又喜愛各種模仿, 一不留神, 就會在運動中發生身體損傷, 受傷後不懂得清晰地表達自己, 這讓家長傷心傷神。 掌握一些外傷急救知識, 當孩子運動損傷時能正確地現場處理, 不僅減輕孩子的痛苦, 更為醫院進一步救治贏得寶貴時間。

皮外擦傷

學齡前兒童多數輕微運動損傷是摔跤擦傷, 即皮膚的外層被擦掉。 患兒會因為傷口出血而疼痛, 哭叫不安。 有時擦傷面積較大, 看上去“血淋淋”的, 但實際的出血量非常少。

緊急處理:如果是普通的擦傷,

Advertisiment
可先用清水沖洗受傷部位, 除去上面的附著物, 然後用肥皂水清洗。 不建議使用碘酒或酒精處理傷口, 強烈的刺痛感容易增加孩子的痛苦, 最後可用創可貼或者紗布覆蓋傷口以免感染。

注意:擦傷面積較大時, 應上醫院換藥, 每天一次, 並同時檢查傷口。 如果發現傷口有黃色膿液, 受傷部位紅腫或伴隨發燒等症狀, 往往提示傷口感染, 須及時使用抗生素治療。

切割、撕裂傷

幼兒在活動時, 稍不小心, 手腳皮膚就會被利器劃傷、切割傷或撕裂傷, 以致鮮血淋淋跑回家。 由於這類損傷比擦傷口更深, 所以更容易發生出血且出血量較多。

緊急處理:首先家長要冷靜下來, 仔細尋找孩子皮膚的出血點, 用兩手指緊緊壓迫出血點至少5分鐘,

Advertisiment
如果身邊有乾淨的布片, 可直接壓迫出血部位5分鐘, 然後再送去醫院。 不要過早地釋放壓力, 這樣會導致更多的出血。

注意:如果撕裂較深或傷口的長度超過1.5釐米, 有可能損傷傷口下的神經和肌肉腱, 不管出血量多少, 都應該及時上醫院處理。 如果切割傷口處變紅、腫脹和疼痛並伴隨發燒, 使用抗生素治療。 另外對傷口污染較嚴重者, 一定要注射一次破傷風抗毒素以預防破傷風的發生。

手指損傷

出入房門時, 如果沒有留意跟隨的孩子, 就隨手關門, 可能會夾傷孩子的手指。 而孩子也可能因為自己沒有意識到存在的危險, 喜歡待在門邊, 也容易造成手指損傷。 意外發生時, 孩子常會哭叫不安, 受傷部位變紫腫脹,

Advertisiment
指甲下積血, 表皮周圍出現切割和出血等。

緊急處理:首先用溫白開水或肥皂水沖洗指尖出血處, 隨後用柔軟乾淨的紗布覆蓋(有無菌敷料更好)。 接著將手指浸泡在冷水中以緩解疼痛, 減輕局部腫脹。

注意:以下兩種情況應及時就醫:(1)受傷的手指腫脹過度, 指甲下出血或懷疑手指骨折;(2)傷手發青, 腫、痛明顯, 24小時後發燒, 屬於感染徵象。

骨折

骨折是6歲以下兒童第4常見運動損傷。 剛學會走路不久的幼兒特別好動, 在活動中難免摔跤, 有時會發生骨折。 學步幼兒骨折絕大多數發生在單側脛骨骨折, 骨折部位在脛骨下端約1/3處, 但腓骨很少發生骨折。

孩子骨折的症狀如下:骨頭周圍腫脹;骨頭周圍的一小塊區域有壓痛;孩子不願活動受傷的胳膊或腿;疼痛或腫脹持續一天以上。

Advertisiment

緊急處理:骨折是常見急診, 對懷疑骨折的孩子首先要限制斷骨活動, 即不准孩子自己移動, 將骨折部位用夾板固定以防任何移動, 然後上正規醫院做X線拍片, 早確定有無骨折及其骨折部位, 以求早期治療。 如果損傷的部分開放或出血, 應用乾淨紗布牢固地壓迫傷口, 送附近醫院急救。

注意:如果發現胳膊或小腿有骨折, 通過損傷的皮膚可以看到骨頭, 此時不要試圖將骨頭推回原位處, 因為這樣做將會造成許多損傷。

對於1~3歲幼兒, 尤其是佝僂病及營養不良兒。 尤其要注意青枝骨折的發生。 這些孩子常有哭鬧不安, 喊腳痛, 走路時加重或跛行, 脛骨骨折時因無法負重而站立不穩等症狀。

Advertisiment
容易發現孩子骨折處皮膚紅腫, 觸痛、有時聽到骨摩擦音。 部分患兒可伴有發燒及全身不適。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