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無理取鬧,你冤枉了孩子多少次?

週末, 我帶喆同學溜溜耍了三天。 最後一天到家是晚上七點, 他趴我肩膀上就睡了。 娃爸說:“終於可以休息了。 ”我也松了一口氣:不用滿屋子追著他隨時聽命了, 這個點睡, 該是連夜覺了。

快十二點時, 忙完工作和自己的事, 我剛準備睡覺。 悲劇發生了——喆同學爬起來, 清脆地叫:“媽媽, 你幹什麼呢。 ”

我把崩潰的情緒使勁按壓, 轉過頭來笑容滿面:“媽媽剛工作完, 你醒了啊?”

小祖宗蹭一下跳下床, 湊到我身邊來:“媽媽你做什麼工作呢, 爸爸去哪兒了?”

我解釋:“現在已經半夜了, 爸爸在主臥睡覺呢, 媽媽也準備睡覺了,

Advertisiment
你陪媽媽一起好嗎?”

“我要看電視, 今天還沒看電視呢。 ”

確實, 以前每次睡覺前都允許他看15?20分鐘兒歌或動畫片。 可現在已經大半夜了啊。

解釋不通, 他強行過去開電視。 我無奈, 只能陪他一起看。

15分鐘後, 我已經困得睜不開眼, 再次誘導他睡覺。 他又來一句:“我還沒打牌呢。 ”

天!他睡前程式記得一清二楚。

打牌!一咬牙一跺腳, 和他約定打15分鐘。

15分鐘後已近1點, 我腦子都成漿糊了, 再次威逼利誘:“咱們睡覺好不好, 媽媽睜不開眼了, 明天媽媽給吃兩個乳酪。 ”

說完, 我燈沒關就睡著了。

喆同學急了, 用手指掰開的我上下眼皮:“媽媽!媽媽!你醒醒!你醒醒!”

為娘我也想醒, 但睜不開眼啊!

迷糊中, 哭聲傳過來:“你別睡啊, 你還沒給我還沒刷牙洗臉講故事呢,

Advertisiment
你還沒給我還沒刷牙洗臉搽油油講故事呢!”

最終, 我被他成功“哭醒”!

心裡沒火是不可能的, 冷靜了10秒鐘後, 我滿血復活——當媽的不是自己的, 你們都懂得。

兩歲十個月的喆同學正處於秩序敏感期, 作為媽媽, 我有義務呵護他這份對秩序的執著。

刷完牙, 洗完臉, 搽完油, 講完兩個繪本, 已近兩點。

喆同學終於發出天使的聲音:“媽媽, 咱們睡覺吧。 ”

這次, 他沒哭沒鬧, 很快沉沉睡去。

秩序敏感期的孩子你傷不起

如果不瞭解孩子對秩序感的執著, 那個夜晚, 很可能變成這樣:

喆同學醒了, 要求看電視, 我滿腔怒火;

他要求玩牌, 我覺得他太不懂事, 不再和顏悅色;

等他大半夜提出更過分的洗臉刷牙講故事, 我直接爆怒吼他一頓;

孩子大哭著睡著,

Advertisiment
而我也氣呼呼地躺下, 覺得這孩子真是討厭, 一點人話都聽不進去……

我所在的媽媽群, 從孩子兩歲前後開始, 聽到越來越多抱怨:

看完電視, 爺爺沒把搖控器放回小框裡, 孩子就急哭了;

親戚來家玩, 門鈴響起我順手把門打開, 孩子竟然開始撒潑, 非讓親戚出去, 他重新開一遍才消停;

每天刷牙都必需媽媽親力親為, 爸爸姥姥姥爺通通靠邊站;

每次乘電梯都是他摁電梯, 有次在商場一個小哥哥搶先, 他急的指著人家說討厭, 真沒面子啊!

平時和我寶寶睡一個床, 爸爸自己睡, 有一天他把床尿濕, 我們三個人擠在一起, 娃卻哭著喊著要回自己床上去;

平時都是奶奶或媽媽沖奶粉, 某天由爸爸代勞, 沖好後熊娃堅持讓爸爸倒掉,

Advertisiment
必須媽媽沖才喝, 這不是犯混嘛;

我家檯燈原來是U形的, 後來換成螺旋形的, 娃看著螺旋形的不順眼, 非要換成那種U形燈炮……

這些“無理取鬧”, 讓媽媽們人頭大。

但是, 如果你走入孩子的內心, 知道秩序感是寶貝成長的必經階段, 並做好充足的心理準備應對, 就不會措手不及。

秩序敏感期, 家長必須要知道

又是可怕的2歲。

蒙台梭利根據對嬰幼兒的研究與觀察發現秩序感與生俱來, 但2歲?4歲對秩序的敏感性最強。

秩序期敏感期, 是寶寶在構建自己內在秩序的同時, 對外在秩序的一種要求。

他們對每天做的事情、事物擺放的順序擁有自己的一個秩序觀, 當秩序被破壞時, 他們就會感到不安甚至發脾氣, 直到事物又恢復到他們所能理解的模樣,

Advertisiment
才會安靜下來。

他們覺得“世界是我能掌控的”, 會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事物的發展規則之上, 並對特定事情發展的過程和結果有所期待, 一旦事情的發展偏離預期, 就會失去對外界的掌控感, 不安全感爆棚, 並用哭鬧、撒潑等執拗行為表達自己的不安和不滿。

比如物品的擺放位置不能變、外出的路線不能變、誰的衣服只能誰穿別人穿就不行、吃飯時每個人坐的位置固定、穿衣服要先穿上衣再穿褲子然後襪子、換了被單被罩就要求換回原來的等等, 如果沒有近他們的想法去做, 就會發脾氣、哭鬧甚至撒潑, 這種行為就是家長眼中的“任性”“胡鬧”“不可理喻”。

秩序敏感期, 家長必須要知道

秩序敏感期的滿足有多重要?

建立自我:

孩子通過“我要/不要做”“我喜歡/不喜歡”來表達內心的聲音、對環境的認識以及對事物的理解。

帶來安全感覺的愉悅:

教養環境的穩定有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對生活有足夠的掌控力,並因此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心理學家馬斯洛談也指出:“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是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他們仿佛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

為規則意識打基礎:

媽媽的衣服只能媽媽穿,奶奶穿就不對;爸爸的電腦只能爸爸動,爺爺用來鬥地主是不對的……這類事物存在格式和發生秩序的要求,是孩子規則意識的萌芽。

呵護好秩序感,將來做事更條理:

在秩序敏感期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比如作息規律、居家整潔、物品擺放有序、物權明晰,成人後也更容易養成條理的做事習慣。


如何尊重、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和孩子共情:

當孩子因為已經習慣的或者頭腦中預期的程式被破壞而哭鬧時,家長要理解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要求。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安撫,孩子的情緒平復更快,甚至瞬間變乖寶寶。相反,如果孩子一哭鬧,家長情緒更激動,甚至喝斥、打罵孩子,不僅破壞孩子秩序感的發展,更可能造成安全感的永久性傷害。

想一想今天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當孩子突然變得執拗、不可理喻,想想今天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起床程式有沒有更改?

就餐時有沒替孩子做了他自己做的事?

去幼稚園的路線和平時是否一樣……

如果從中找到了答案,說明你家寶寶正處在秩序敏感期。比如某天,我們準備出去玩時,喆同學突然不肯坐安全座椅,好一陣子我才意識到是因為天氣熱了,我給他加了一個小涼席在上面。

穩定教養環境:

看護人的變更或生活環境的變換,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會帶來很大衝擊,使得他們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進而影響全感的建立。

營造規律、整潔居家環境:

秩序強的孩子更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晚睡的寶爸寶媽要改掉不良習慣,幫孩子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

物品擺放有序,對於在環境佈局上有“刻板”要求的秩序敏感期寶寶非常重要,也可培養物品歸位的良好習慣。

維護孩子的物權敏感性:

明確家庭物品的使用人,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動,自己的東西自己有權處置。

重來,維護秩序敏感性的不二法寶:

如何把一件麻煩的哭鬧變成秩序感的培養?這一點非常重要。

有一天我要做蛋糕,爸爸答應喆同學可以取雞蛋,我沒聽到他們的約定,自己拿了蛋就磕碎了。喆同學不依不饒,哭得驚天動地。我思來想去,決定現在的蛋晚上用來炒番茄,再讓他去冰箱幫我取4個。

早上我起床後上廁所,喆同學醒來後發現我沒在身邊,開始哭鬧。我便重新鑽進被窩,假裝睡著,讓喆同學把我“叫醒”,共同享受早上的親子時光……

“重來”,是讓孩子平復的最好辦法,也是幫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好方式。

萬一事情無法重來,一定要給孩子好好解釋和道歉。很多時候孩子不見得聽懂,但你的態度他們能感知得到。即使他依舊哭鬧,也宣洩了鬱悶情緒。

建立自我:

孩子通過“我要/不要做”“我喜歡/不喜歡”來表達內心的聲音、對環境的認識以及對事物的理解。

帶來安全感覺的愉悅:

教養環境的穩定有序,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對生活有足夠的掌控力,並因此獲得足夠的安全感。心理學家馬斯洛談也指出:“兒童在安全方面的另一種表現,是喜歡某種常規的生活節奏,他們仿佛希望有一個可以預測的有秩序的世界。”

為規則意識打基礎:

媽媽的衣服只能媽媽穿,奶奶穿就不對;爸爸的電腦只能爸爸動,爺爺用來鬥地主是不對的……這類事物存在格式和發生秩序的要求,是孩子規則意識的萌芽。

呵護好秩序感,將來做事更條理:

在秩序敏感期得到充分尊重的孩子,比如作息規律、居家整潔、物品擺放有序、物權明晰,成人後也更容易養成條理的做事習慣。


如何尊重、培養孩子的秩序感

和孩子共情:

當孩子因為已經習慣的或者頭腦中預期的程式被破壞而哭鬧時,家長要理解孩子對於秩序的強烈要求。得到爸爸媽媽的理解和安撫,孩子的情緒平復更快,甚至瞬間變乖寶寶。相反,如果孩子一哭鬧,家長情緒更激動,甚至喝斥、打罵孩子,不僅破壞孩子秩序感的發展,更可能造成安全感的永久性傷害。

想一想今天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當孩子突然變得執拗、不可理喻,想想今天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起床程式有沒有更改?

就餐時有沒替孩子做了他自己做的事?

去幼稚園的路線和平時是否一樣……

如果從中找到了答案,說明你家寶寶正處在秩序敏感期。比如某天,我們準備出去玩時,喆同學突然不肯坐安全座椅,好一陣子我才意識到是因為天氣熱了,我給他加了一個小涼席在上面。

穩定教養環境:

看護人的變更或生活環境的變換,對嬰幼兒時期的孩子來說會帶來很大衝擊,使得他們很難產生穩定的秩序體驗,進而影響全感的建立。

營造規律、整潔居家環境:

秩序強的孩子更喜歡有規律的生活,習慣晚睡的寶爸寶媽要改掉不良習慣,幫孩子建立早睡早起的作息習慣。

物品擺放有序,對於在環境佈局上有“刻板”要求的秩序敏感期寶寶非常重要,也可培養物品歸位的良好習慣。

維護孩子的物權敏感性:

明確家庭物品的使用人,讓孩子明白別人的東西不可以亂動,自己的東西自己有權處置。

重來,維護秩序敏感性的不二法寶:

如何把一件麻煩的哭鬧變成秩序感的培養?這一點非常重要。

有一天我要做蛋糕,爸爸答應喆同學可以取雞蛋,我沒聽到他們的約定,自己拿了蛋就磕碎了。喆同學不依不饒,哭得驚天動地。我思來想去,決定現在的蛋晚上用來炒番茄,再讓他去冰箱幫我取4個。

早上我起床後上廁所,喆同學醒來後發現我沒在身邊,開始哭鬧。我便重新鑽進被窩,假裝睡著,讓喆同學把我“叫醒”,共同享受早上的親子時光……

“重來”,是讓孩子平復的最好辦法,也是幫孩子建立秩序感的最好方式。

萬一事情無法重來,一定要給孩子好好解釋和道歉。很多時候孩子不見得聽懂,但你的態度他們能感知得到。即使他依舊哭鬧,也宣洩了鬱悶情緒。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