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於家庭的管教與服從

對大部分人來說, 管教意味著在年少的豐富和歡樂生活中, 強加箝制。 我們的確需要一個更能配合成長和發展需要的新詮釋。 審視一下相關的幾個字, 或許能幫助我們更完整地瞭解管教一詞所可能包含的意思。 其文裡, 另一個由管教的同一字根衍生出來的字是“disciple”, 意思是熱心的追隨者、共同工作者。 由此觀之, 管教的真正意義是達成有利於合作之情境的藝術。

成人的職責是為年幼兒童內在紀律的成長提供社會性的環境。 我們所能給予孩子的最佳環境是, 我們今天都很明白他需要有同齡的孩子為伴,

Advertisiment
以激發自己的發展, 並學習能回應社交問題, 也能自己掌握複雜而微妙的社交藝術。 太粗野、太沉默寡言的孩子, 都同樣不能成功地做到這種社交的藝術。

當老師制定出一種適當的管教辦法時, 他會知道如何替個性好攻擊的少年訂立有效的界限, 也會知道如何化解害羞孩子的膽怯。 只要缺乏自信的孩子留守在他的殼內, 管教就無能為力。 另一方面, 那些在家中或教室裡苦無能力維持秩序的成年人, 正如那些不能給予退縮的孩子鼓勵的人一樣, 是差勁的紀律維持者。 管教暗含一種微妙和變通的平衡, 要避免完全不管和過分控制。

管教的意思當然不只是維持秩序而已, 它可說是使孩子朝向令人滿意的自我控制逐漸成長的過程。

Advertisiment
成人應該瞭解, 在兒童的道德發展上, 有三個主要階段, 同時他在每一階段上都需要成人的説明。

幼兒的行為沒有內在的引導。 我們都是無意識狀態地誕生到人世, 這句話對未來的聖人和未來的罪犯同樣適合。 很小的兒童會做讓自己高興的一切事情, 比如, 他會觸摸他能抓得著的所有東西, 甚或把它們塞進嘴巴裡。 一段時間之後, 這些經驗使他聰明起來, 同時他也準備好進入第二階段:如果媽媽在房裡, 並且正在注視著他, 他就不再做這樣的事, 教育獲得了微小的勝利。 然後第三階段:就算房間裡沒有人在看他, 他也不會去拿引人垂涎的糖果。

教育依著這樣的輪廓, 循序漸進地發展紀律。

Advertisiment
孩子最後接受了大人對紀律的要求, 即使大人不在現場監督, 他也會自動遵守規範, 知道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 發展到這個階段的時間, 我們就可以說, 孩子有一股內在力量指引其行為的發展, 使他形成是非善惡的觀念。 當然, 我們知道有不少人從未達到這個階段, 只有靠外在強制力量, 才能使他們不做錯事。

父母親或替代父母之職者的作用, 是在於提供幼兒建立“社會性的自己”, 亦即“自我”的種種標準。 這個作用正如照顧孩子生理上的需要一樣重要。 可是不幸的是, 比較起來, 這的確太不可捉摸, 也太不明顯。 試圖建立這些標準時, 父母常落人兩種陷阱:時時刻刻都在叮嚀孩子該做什麼, 以致他們沒有機會練習自己做決定;或者,

Advertisiment
假使他們面對錯誤行為的後果, 感受到很大的威脅, 使他們沒有真正選擇的餘地, 這些孩子會繼續完全的依賴他們的父母, 而無法發展出任何自我引導的能力。

另一方面, 或許有些父母是性格不穩定的人, 不能堅守規定;或許有的父母在童年時曾受過管教太嚴之苦, 因此下定決心不再對自己的後代犯下同樣的錯誤, 結果他們失之於放縱。 他們屈從相反的想法, 完全不訂立任何行為準則或任何對本能衝動的限制。 這類型的家長在我們所謂的上流社會裡特別普遍。 他們沒有看到的是, 這種過分縱容反而讓孩子無所適從。 薄弱的控制和太嚴格的控制, 都能產生破壞性的後果, 因為這給孩子加上了他們不能承受的重擔。

Advertisiment
這樣長大的孩子, 在往後的生活當中, 可能遭受各種因為不同個性上的缺陷而導致的痛苦。

引導和權威是孩子期望于父母的東西, 沒有這些東西, 他將不能生活下去。 然而, 父母最重要的作用是愛孩子, 從而給予他安全感和自信心, 使他覺得在家裡是被接納、被需要, 甚至是必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這是管教的真正基礎, 不然, 管教仍停留於外在的壓力。 倘苦孩子行為不當而遭受懲罰, 那的確會短暫地破壞了和諧, 但是千萬不該讓孩子有那種他因自己的不當行為而被摒棄了的感覺。 一個三歲大的孩子說:“別表情帶刺, 我再也不做那件事了。 ”其實, 他真正要說的是:“不要板起這樣一副嚴肅的臉孔。 ”

大人的贊許對任何孩子都異常重要,所以在他已經受到懲罰之後,父母或師長應該趕快與他“重修舊好”——不要讓懲罰逗留下去,或者回頭來一再譴責或批評孩子。讓他覺得你準備再和他做朋友,同時往事已成過去。特別對那些已失去父母的孩子——不論永久或短暫——他已失去了部分的安全感,所以很重要的是必須一再地強調,他的確被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所愛和接納。

許多家長覺得,最好的管教辦法之一,是讓年輕孩子在家庭裡幫忙做許多每天重複的小事情。覺得自己有用的孩子會培養自重的個性。正如前所述,不可或缺的安全感,應該是經由孩子感覺被愛和接納而獲得;然而,“我也能幫忙”的感覺會增加這種安全感。他們當然需要別人的説明。大部分孩子在極年幼時,就會流露出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他們喜歡幫忙。已經學會走路且能夠邊走邊以雙手拿東西的孩子,會不厭其煩地把東西一個一個地從屋子的這邊拿到那邊。一位三十個月的男孩,在早餐後,會把他媽媽擦乾的每一個盤子和杯子,都幫忙放人櫥櫃裡。.

讓家事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是十分重要的,這提供孩子機會去貢獻他的一份力量。但是有時候他主動提出要幫忙,卻只獲得被遣回與他的玩具為伍!

有一位三歲的孩子,像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一樣,喜愛洗東西。一天,他正好在洗馬鈴薯——他媽媽每天早上有一盆沾滿泥巴的馬鈴薯給他洗,並且引以為傲,覺得是在教孩子每日責任的意義。在他用力刷馬鈴薯的當兒,他對另一位孩子所說的話傳人他媽媽的耳中:“看,我會把這水弄得很髒。”媽媽認為孩子這份工作做得很好,雖然那是這麼骯髒的工作。對孩子來說,那項工作的意義,不是洗淨馬鈴薯,而是弄髒水。這種玩泥巴的情緒宣洩方式受到歡迎。並非所有成人和孩子之間的誤解,都是如此微不足道。

來自倫敦漢姆斯塔育幼院的最新報導中,安娜·弗洛依德說:“由於常對孩子天性產生誤解,人們假定孩子對受到毀壞和攻擊景象的影響而悲傷……事實上,兒童會歡愉地在炸毀的地方、炸彈彈坑周圍玩耍,會玩炸壞了的傢俱碎塊,並拿倒塌牆壁的碎塊相互拋擲嬉戲。當他們做這些事情時,教育他們不要有破壞行為不大可能。在他們生命的最初幾年.他們控制自己想將他們嫉妒的人、擾亂或令他們失望的人,或者是在某些方面侵犯到他們幼稚情感的人除掉的願望。去完成這項反抗他們自己願望的任務一定是非常困難的,何況同時他們周圍的人每天總有人被殺或受傷。”

在我們的社會裡,調適良好的成人必須有穩定的工作表現。一個極有能力的人,若沒有規律的工作習慣是什麼也達不到的。因為這種均衡規律感對我們社會裡的腦力工作者異常重要,父母努力去把這種行為過早地硬套在孩子身上,忘記孩子尚未預備好,揠描助長只會造成傷害。若以此類推,我們是不是應該說,嬰孩該以牛排為生,因為他長成人之後必須要吃這種食物。

年幼的孩子很重要來自工作圓滿達成的滿足,他會欣慰自己是有用的。他喜愛加入大人的工作中,在廚房裡也好,在花園裡也好,他需要這種陪伴,這種工作的分擔。全是交給孩子的工作不該太容易,以致對他一點挑戰也沒有。孩子樂於“努力”工作,因為他覺得這樣他是朝著成人的目標前進。假如我們向他要求的是“嬰兒的玩意兒”,他就失去了這種滿足感。成人能繼續做一件枯燥、機械的工作,因為他以結果為期許去推動自己。孩子生活在“現在”。在做他分內之事時,他需要感覺他自己是多強壯、多聰明、多偉大。

孩童對情境的“真實”很敏感。如果家中有傭人,孩子通常會討厭傭人一直在為他及家中其他成員所做的事情。家長認為孩子不該這樣,但事實上他們全是那樣。想要孩子養成自力更生能力的家長,別無選擇,只有自己成為孩子遊戲中的玩伴,但若我們不能身體力行我們所教導的事的話,將成為無效或甚至於是反面的教育。

大人的贊許對任何孩子都異常重要,所以在他已經受到懲罰之後,父母或師長應該趕快與他“重修舊好”——不要讓懲罰逗留下去,或者回頭來一再譴責或批評孩子。讓他覺得你準備再和他做朋友,同時往事已成過去。特別對那些已失去父母的孩子——不論永久或短暫——他已失去了部分的安全感,所以很重要的是必須一再地強調,他的確被那些取代父母位置的人所愛和接納。

許多家長覺得,最好的管教辦法之一,是讓年輕孩子在家庭裡幫忙做許多每天重複的小事情。覺得自己有用的孩子會培養自重的個性。正如前所述,不可或缺的安全感,應該是經由孩子感覺被愛和接納而獲得;然而,“我也能幫忙”的感覺會增加這種安全感。他們當然需要別人的説明。大部分孩子在極年幼時,就會流露出希望自己是個有用的人。他們喜歡幫忙。已經學會走路且能夠邊走邊以雙手拿東西的孩子,會不厭其煩地把東西一個一個地從屋子的這邊拿到那邊。一位三十個月的男孩,在早餐後,會把他媽媽擦乾的每一個盤子和杯子,都幫忙放人櫥櫃裡。.

讓家事和孩子的日常生活結合起來,是十分重要的,這提供孩子機會去貢獻他的一份力量。但是有時候他主動提出要幫忙,卻只獲得被遣回與他的玩具為伍!

有一位三歲的孩子,像大多數同年齡的孩子一樣,喜愛洗東西。一天,他正好在洗馬鈴薯——他媽媽每天早上有一盆沾滿泥巴的馬鈴薯給他洗,並且引以為傲,覺得是在教孩子每日責任的意義。在他用力刷馬鈴薯的當兒,他對另一位孩子所說的話傳人他媽媽的耳中:“看,我會把這水弄得很髒。”媽媽認為孩子這份工作做得很好,雖然那是這麼骯髒的工作。對孩子來說,那項工作的意義,不是洗淨馬鈴薯,而是弄髒水。這種玩泥巴的情緒宣洩方式受到歡迎。並非所有成人和孩子之間的誤解,都是如此微不足道。

來自倫敦漢姆斯塔育幼院的最新報導中,安娜·弗洛依德說:“由於常對孩子天性產生誤解,人們假定孩子對受到毀壞和攻擊景象的影響而悲傷……事實上,兒童會歡愉地在炸毀的地方、炸彈彈坑周圍玩耍,會玩炸壞了的傢俱碎塊,並拿倒塌牆壁的碎塊相互拋擲嬉戲。當他們做這些事情時,教育他們不要有破壞行為不大可能。在他們生命的最初幾年.他們控制自己想將他們嫉妒的人、擾亂或令他們失望的人,或者是在某些方面侵犯到他們幼稚情感的人除掉的願望。去完成這項反抗他們自己願望的任務一定是非常困難的,何況同時他們周圍的人每天總有人被殺或受傷。”

在我們的社會裡,調適良好的成人必須有穩定的工作表現。一個極有能力的人,若沒有規律的工作習慣是什麼也達不到的。因為這種均衡規律感對我們社會裡的腦力工作者異常重要,父母努力去把這種行為過早地硬套在孩子身上,忘記孩子尚未預備好,揠描助長只會造成傷害。若以此類推,我們是不是應該說,嬰孩該以牛排為生,因為他長成人之後必須要吃這種食物。

年幼的孩子很重要來自工作圓滿達成的滿足,他會欣慰自己是有用的。他喜愛加入大人的工作中,在廚房裡也好,在花園裡也好,他需要這種陪伴,這種工作的分擔。全是交給孩子的工作不該太容易,以致對他一點挑戰也沒有。孩子樂於“努力”工作,因為他覺得這樣他是朝著成人的目標前進。假如我們向他要求的是“嬰兒的玩意兒”,他就失去了這種滿足感。成人能繼續做一件枯燥、機械的工作,因為他以結果為期許去推動自己。孩子生活在“現在”。在做他分內之事時,他需要感覺他自己是多強壯、多聰明、多偉大。

孩童對情境的“真實”很敏感。如果家中有傭人,孩子通常會討厭傭人一直在為他及家中其他成員所做的事情。家長認為孩子不該這樣,但事實上他們全是那樣。想要孩子養成自力更生能力的家長,別無選擇,只有自己成為孩子遊戲中的玩伴,但若我們不能身體力行我們所教導的事的話,將成為無效或甚至於是反面的教育。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