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幼兒>正文

開發智力關鍵是促進大腦發育

開發幼兒智力的關鍵是促進大腦發育

腦科學研究的有了重要發現:一般人只用了大腦智力潛能的10%, 尚有90%在童年沒有得到開發, 所以早期教育具有緊迫性和重要性。 根據嬰幼兒的生理特點, 本文給出了相關的開發大腦智力的方法。
重視嬰幼兒的早期教育已成為世人的共識, 它牽動著億萬家長的心。 嬰幼兒時期是大腦迅速發育的關鍵時期。 嬰兒降生時腦重量為350克, 一年后發育到950克, 6歲時腦重量可達1200克, 到成人時腦重量約1500克。 所以, 抓住嬰幼兒智力發展的最佳期, 利用其腦神經的敏感性, 進行早期教育,

Advertisiment
確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一個孩子到4歲時, 其智力發展了50%, 另外30%到8歲時發育完成, 其余20%到17歲完成。 前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教育基礎主要是5歲以前奠定的, 它占整個教育過程的90%。 意大利教育家蒙臺梭利說:兒童出生后三年的發展在其程度和重要性上超過兒童一生的任何階段。 前蘇聯著名生理學家巴甫洛夫的話, 更令人震驚:嬰兒生下來的第三天開始教育, 就晚了兩天了。

從上述幾位科學家、教育家的說法中, 我們不難看出嬰幼兒早期教育的緊迫感和重要性。 誤了農耕季節, 就會有不可彌補的損失。 腦科學家認為嬰兒在降生前, 腦細胞分裂增生以及大腦皮層的結構形成已基本完成。

Advertisiment
出生時, 其生理活動僅為條件反射。 出生以后, 喧嚷的人群, 紛繁的信息刺激, 蜂擁而至。 那些來自視覺的、聽覺的、觸覺的、平衡的、運動的、言語的、形狀的、顏色的、符號的、聲音的等等刺激, 便強烈地促使條件反射的形成。 第二信號系統的建立, 促使腦細胞伸出無數的突起(樹突和軸突, 樹突是接受信息的, 軸突是傳導信息的)。 開始突起很少, 生后2年細胞突起由少到多, 由短到長。 由于腦細胞數量上、長度上都在增加, 每一個腦細胞以其突起與數以千計的神經細胞發生聯系, 側枝越繁, 建立的突觸聯系就越廣泛、越豐富, 腦細胞的銜接就越緊密, 形成的聯絡網也就越廣泛、越龐大, 這樣就逐漸地產生了思維、創造等高級精神活動。
Advertisiment
而這些高級精神活動又可反過來促進腦細胞間網絡更廣泛地形成。 嬰兒利用自己的感覺器官、運動器官不斷地在看、在聽、在說, 不斷地探索、模仿, 以致每時每刻都接受著各種新奇的刺激, 使得神經細胞突起又不斷地繁生延展分枝。 但這信息源源不斷地入腦, 即刻印在腦中, 使腦細胞形成致密復雜的網絡, 改變腦的微觀結構和提高整個大腦的功能, 為嬰兒的智能、潛能的開發奠定了寬厚的基礎。

如果嬰兒失去早期教育, 任其自然生長, 浪費了嬰幼年的寶貴時間, 就會使腦細胞發育廢止, 樹突生成少而短, 細胞與細胞間聯系不緊密。 這是因為在嬰幼兒成長的過程中, 一旦錯過了大腦生長發育期的開發, 腦組織結構就會趨于定型,
Advertisiment
潛能的開發就會受到限制, 即使有優越的天賦, 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 巴甫洛夫曾做過這樣的實驗:將同時生下來的同樣重的小白鼠分成兩組, 一組在大房間, 里面光線充足, 音響豐富, 設有滾筒、滑梯等玩具, 小白鼠可以自由追逐玩耍;另一組小白鼠, 每只關一個籠子, 那里沒有光線, 沒有聲音, 沒有玩具, 沒有伙伴, 雖然有同樣的營養, 但經19天測試后, 智力卻大相徑庭。 前一組小白鼠機敏靈活, 人抓不住它;后一組小白鼠呆頭呆腦, 人去抓它, 它也不知逃跑。 對兩組小白鼠抽樣解剖, 發現有豐富信息刺激的小白鼠的大腦生出許多樹狀突和軸狀突。 而光吃不玩的小白鼠腦組織呈萎縮狀態, 份量輕, 體積小。 又如印度8歲的狼孩,
Advertisiment
雖有人的遺傳基因, 但因環境的改變, 多年野外生活的影響, 使得他失去人的本性, 雖從狼窩中救出, 回到人間, 派人對其進行十多年專門訓練, 也僅學會了站立、行走和用勺吃飯以及會說幾句簡短的話語。 從這也說明了因其錯過了一般人的教育敏感期, 造成的是后半生無法彌補的損失。 一旦腦組織呆傻結構形成, 再努力教育、開發也無濟于事。 其它如學音樂、美術、外語、游泳、滑冰等等, 都要提倡早期訓練才能有所成效, 起步遲了就難以成才。 據說中國和日本的圍棋高手, 幾乎都是在5歲左右學會下棋的, 而實際上他們接觸圍棋并饒有興趣地看成年人對弈, 時間還要早得多。 到了成年人再從頭學圍棋是絕對成不了高手的。 所以說早期智力開發就好比催芽生根,根深葉才茂,花紅結碩果。

所以說早期智力開發就好比催芽生根,根深葉才茂,花紅結碩果。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