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還在考驗孩子的自控力?90%的父母都做錯了

1

跟朋友見面的時候, 聊起孩子, 朋友說:我家小寶自控力一點都不好, 前幾天我故意考驗一下他, 給了他兩個養樂多, 讓他喝一個, 然後留一個不能喝, 等爸爸下班給爸爸喝。 可那小子一口氣都喝掉了, 一點控制力都沒有, 還自私, 就想著自己。 我該怎麼教育他?! 朋友的話讓我想起了那個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這個實驗是斯坦福大學Mischel博士設計的有關延遲滿足能力(也就是自控力)的實驗。 實驗中, 研究員給4歲參與測試的兒童每人一顆棉花糖, 同時告訴孩子們:如果馬上吃, 只能吃到一顆;如果等20分鐘後再吃,

Advertisiment
就可以吃兩顆。 70%的孩子都等不及20分鐘, 吃掉了手裡的棉花糖, 只有30%的孩子堅持下來, 獲得了雙倍的獎勵。

然後研究人員在之後的十幾年考察中發現, 那些不著急吃糖的孩子比那些急於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在學習生活中的成功率更高。 最後實驗得出結論, 自控力強的孩子, 比其他孩子更容易成功。

大部分的文章對這個著名實驗的描述, 到這裡就結束了。 但事實上這個實驗在後續研究中被提出一些質疑。 除了本身的後續觀察中, 實驗樣本發生了偏差(參與測驗的185名孩子, 在後續觀察中只有94人提供了自己的成績資訊), 同時在實踐當時, 孩子的心理活動也是一個被忽略的因素。 後續的研究指出, 孩子吃掉或不吃掉棉花糖,

Advertisiment
與自己本身的習慣及當時的心理活動有莫大的關係。 例如, 有孩子表示自己本來就不喜歡吃棉花糖;另有一些孩子表示, 他們認為研究員並不會給他們第二顆棉花糖, 所以選擇吃掉。 這個選擇與信任度關係更大, 而不是自控力。

其實, 實驗的結果並沒有太大的偏差, 自控力, 對於孩子及成人都是非常優秀的品質。 自控力強的孩子, 對其成長肯定會有積極的影響。 但是這種實驗的方式與這個實驗的結果並沒有太大的必然聯繫。 相反, 對孩子進行自控力的考驗, 是對孩子的不公平。

常常會看見一些新聞, 某女士不放心男友, 派閨蜜前去試探誘惑, 最後閨蜜與男友成為了一對;某公司老闆懷疑員工的忠誠度, 讓另一同行重金試人,

Advertisiment
果然員工帶著技術跳槽而去。 這些對於自控力的考驗, 其實都是對人性的考驗, 但人性恰恰又最經不起考驗。 每個人的經歷、渴望、需求都不一樣, 在人性面前每個人不能百分百全身而退說自己無欲無求, 不對他人進行人性的考驗是對別人最基本的尊重。

有人說, 就是考驗孩子吃不吃東西, 看不看電視, 哪有上升到人性這麼嚴重。 確實, 這種生活中小小的測試, 並不會對他人產生什麼傷害, 但是背後不信任的動機, 卻是對孩子最大的不公平。 記得小時候, 很多同學都遭受過父母“零錢家裡隨處放, 看你會不會偷偷拿”的這種測試, 但是我媽媽沒有。 我長大後問她, 是不是當時怕我真的拿走所以不測試。 媽媽說,

Advertisiment
不是, 因為相信你肯定不會拿, 所以沒有必要考驗。 是啊, 當你完全相信一個人的品質, 你還需要一而再再而三的測試嗎?

好吃的食物, 好看的動畫片之于小孩子, 應該比一個男友, 一個懂技術員工吸引力更大。 父母用孩子的最愛來測試孩子的自控力, 無異於用別人的軟肋來作為攻擊別人的武器。 電視劇裡常常有用家人、愛人來威脅他人達成目的的橋段, 我們通常會咬牙切齒罵一句卑鄙, 可是我們自己卻不知不覺對孩子扮演了這樣的角色。 而刻意的叮囑、禁止, 也都變成“不要想像粉色大象”的心理暗示, 將孩子導向錯誤的方向。

最後, 孩子“上當”了, 喝掉了養樂多, 吃掉了棉花糖, 拿走了零錢買了冰棒, 我們卻給孩子貼上“沒有自控力”、“自私”、“壞孩子”的標籤,

Advertisiment
脾氣急躁的家長或許還準備了嚴厲的苛責、打罵。 家長用“考驗”的方式誘導孩子“犯錯”, 犯錯後再用嚴厲的教育來然後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防止這樣的“錯誤”再發生。

這樣的考驗, 不是孩子自控力的試金石, 而是家長奇怪邏輯的照妖鏡。

事實上, 建立孩子的自控力, 自然而然是最好的方式。 很多優良習慣、品質從小不建立, 長大後會變得更難建立。 但是自控力卻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變得越來越好。 一般說來, 大腦中跟自控力相關的系統在3歲左右才開始形成, 3-5歲間會發展的很快, 但從5歲開始這個區域的發展會慢下來, 直到青春期, 當大腦經歷二次的爆發式發育時, 孩子們會發展出更高水準的自控力, 並在未來的成年歲月中不斷的完善。

所以,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閱歷的增加,眼界的開闊孩子的自控力會越來越好。比如讓一個10多歲的孩子控制20分鐘不吃棉花糖,留一瓶養樂多給爸爸應該都是能完全做到的事情。

建立孩子的自控力,是信任孩子的優秀品格,弱化不希望的“壞走向”,將良好的品質養成一種習慣。

例如,不想讓孩子多吃零食,那麼零食收起來,孩子看不見,自然轉移注意力;不想讓孩子長時間看動畫片,那麼只看規定時間的動畫片,其他時候關掉電視,收起iPad,陪孩子一起閱讀,做遊戲。漸漸的,當不吃零食,不多看動畫片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對於零食和動畫片的自控力就有了堅實的後盾,畢竟一直就是這樣生活比控制不去做某件事容易多了。

其實,有原則的滿足孩子,也是自控力建立的助推手。孩子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會接觸其他的小朋友,當孩子看見自己絕對被禁止的事物出現在其他孩子手上時,自控力在極度渴望面前往往不堪一擊,有時可能還會發生更嚴重的後果。所以,建立自控力,不是絕對的禁止。嘗過蛋糕的味道,就不會一直盯著別人手裡的蛋糕;擁有自己的小推車,就不會死守了其他小朋友的推車。曾經看過一句話;“看過、試過、經歷過,才會放下執念”。適當的滿足孩子,可以更好的建立自控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則,有些事,必須跟孩子明確嚴格的終生禁止,比如不能惡意傷害他人、遠離毒☆禁☆品。

自控力是人生重要的一課,只有那些面對眼前的誘惑,依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人,才能順利達成人生中更大的目標。

但,對孩子,請別考驗。

並在未來的成年歲月中不斷的完善。

所以,隨著孩子漸漸長大,閱歷的增加,眼界的開闊孩子的自控力會越來越好。比如讓一個10多歲的孩子控制20分鐘不吃棉花糖,留一瓶養樂多給爸爸應該都是能完全做到的事情。

建立孩子的自控力,是信任孩子的優秀品格,弱化不希望的“壞走向”,將良好的品質養成一種習慣。

例如,不想讓孩子多吃零食,那麼零食收起來,孩子看不見,自然轉移注意力;不想讓孩子長時間看動畫片,那麼只看規定時間的動畫片,其他時候關掉電視,收起iPad,陪孩子一起閱讀,做遊戲。漸漸的,當不吃零食,不多看動畫片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對於零食和動畫片的自控力就有了堅實的後盾,畢竟一直就是這樣生活比控制不去做某件事容易多了。

其實,有原則的滿足孩子,也是自控力建立的助推手。孩子並不是生活在真空中,會接觸其他的小朋友,當孩子看見自己絕對被禁止的事物出現在其他孩子手上時,自控力在極度渴望面前往往不堪一擊,有時可能還會發生更嚴重的後果。所以,建立自控力,不是絕對的禁止。嘗過蛋糕的味道,就不會一直盯著別人手裡的蛋糕;擁有自己的小推車,就不會死守了其他小朋友的推車。曾經看過一句話;“看過、試過、經歷過,才會放下執念”。適當的滿足孩子,可以更好的建立自控力。 當然,並不是所有事情都遵循自然而然的原則,有些事,必須跟孩子明確嚴格的終生禁止,比如不能惡意傷害他人、遠離毒☆禁☆品。

自控力是人生重要的一課,只有那些面對眼前的誘惑,依然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人,才能順利達成人生中更大的目標。

但,對孩子,請別考驗。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