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樣教寶寶認動物,你也能考上中戲!

“我覺得自己已經夠努力了, 可這樣的教學成果實在不能接受。 ”欣欣媽開始求助:“怎麼樣讓孩子脫離書本, 也能準確分辨小動物?”

明確表態:“千萬不要強硬糾正孩子的認知錯誤, 這麼小的寶寶本來接觸活體動物的機會就少, 特別是城市裡的孩子, 我們能做的就是充分引導。 我知道每個孩子都喜歡小動物, 可是究竟怎麼教才能讓孩子徹底記住, 就一個字——透!

話一定要說通透

一、嘴上的功課務必做足:

小寶寶很難完整表達自己的思想, 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完整的語言對他們表述。 比如區分小雞和小鴨子:

Advertisiment

這是一隻小小雞。 尖尖的嘴巴, 黃黃的衣, 最喜歡吃小蟲、石子和米粒。 它好怕被淋濕, 所以不喜歡游泳, 更害怕下雨。

這是一隻小鴨子。 扁扁的嘴巴, 短短的腿, 走起路來一搖一擺。 因為有腳蹼, 就像船槳一樣可以在水裡游來遊去。 鴨子的羽毛還可以做被子和衣服。

身體還要配合:

小雞:兩個食指手尖相碰, 踮起腳尖輕輕走動

小鴨:掌心相對併攏張開, 左右搖擺姿態誇張

聲音也要加上:“嘰嘰嘰、嘎嘎嘎”。

別看Jo媽寫的簡單, 可就是有不少媽媽或因為性格、或因為時間, 沒能為孩子講清細節。

二、話要說透, 強化訓練特別關鍵。

就像糾正欣欣認海象一樣, 我們可以這樣強調:“寶寶看到了海象的大尖牙, 對嗎?”接下來再次強化, 這種動物叫海象,

Advertisiment
海象長著又尖又長的牙齒。

朋友圈裡經常會有媽媽曬那種“有聲掛圖”, 通過聲音感知, 絕對也是一種好辦法。 如果我們苦於詞窮, 無法用語言説明寶寶理解,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區分動物的叫聲”。

這裡Jo媽還要強調一點, 無論和寶寶解釋哪一種動物, 務必要用正確的、完整的名稱。 尤其是家裡習慣說方言或地方俗語的老人, 儘量不要用“qiao”(鳥)、“小喵”(貓)、旺財(狗)來混淆視聽。

生活中要處處滲透

一、向身邊的大自然要“教具”

德國兒童教育學家漢葛博萊默博士提出:“哪怕是蜘蛛或是蚯蚓, 都應該讓孩子去觀察。 不要對孩子說:這個蝸牛討厭, 因為它吃菜葉子;也不要說:蜘蛛不好, 因為它織網。 孩子喜歡微小的東西, 並且能把它們看得一清二楚,

Advertisiment
除非他遠視眼。 ”

很多媽媽特別喜歡給孩子講“高大上”的動物, 往往忽略了大自然中離我們最近的小動物。 其實, 社區裡轉轉、公園裡走走, 地上到處可見的小昆蟲、小螞蟻都是活生生的最好教具。

我們完全可以讓孩子卷起袖子、抓住一隻七星瓢蟲數星星, 也可以拿著小鏟子, 任性的翻開小螞蟻的家。 特別是這個季節, 即便是一隻蚊子、蒼蠅, 都可以採集成標本, 攤在白紙上, 讓孩子看一看。

條件允許, 我們不妨養些小動物, 譬如貓、狗、魚、兔、鳥等, 潔癖媽媽、省錢媽媽自動遮罩, 但為了孩子最近距離的觀察它們的生活習性以及行為特點, 有些真的可以克服。

二、前期的認知要選“寫真版”

網上關於動物認知的書本太多, 如果非要挑選,

Advertisiment
Jo媽建議:前期的引導認知, 最好挑選“照片”版的, 就是一比一還原的真實圖片。 漫畫版、卡通版可以作為“娛樂教學”, 用於提升訓練。

而這裡, Jo媽還要重點安利一下:2歲以後的大寶寶, 可以適當看些“實景大製作”, 比如之前一直推薦的《海洋》、《遷徙的鳥》這類紀錄片。 和“話要說透”一樣, 這類片子可以無限迴圈, 也可以根據孩子的喜好快進選擇片段, 我們和孩子靜靜地坐一起, 然後耐心的口述外形特點, 告訴他們每一種動物的可愛之處, 這種動態觀察, 也是非常有效的辦法。

多看、多聽、多接觸(保持一定安全距離), 其實除了動物園、海洋館, 還有很多像國家動物博物館、植物園這類“超逼真”且“超安全”的靜態場館也值得我們多帶孩子走走。

Advertisiment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