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這4招能讓你家孩子具備學霸潛質!

雖說把自己家的孩子跟別人家的孩子相比, 已經被成千上萬的網友吐槽過了, 但當媽後, 看到別人輕輕鬆松就養出一個聽話懂事、性格陽光、又有學霸潛質的孩子, 心裡不免還是會有落差:為什麼我把時間都花在孩子身上了, 孩子還是不聽話?(關注微信訂閱號:朵媽親子時光, 聊聊親子育兒那些事)

關於這個問題, 朵媽有個心得體會:帶孩子的時候越容易感到心累, 帶孩子的品質越差……

其實, 只有方法找對了, 我們才能在養孩子這件事上不至於太心累, 同時教出一個聽話懂事、性格陽光、又有學霸潛質的孩子:

Advertisiment

1、不阻止孩子的“探險”行為

孩子小的時候, 任何東西都想嘗一嘗、摸一摸, 大一點了, 總喜歡爬上爬下, 家裡的每個角落都是他的“探險區域”, 就連垃圾桶都能成為他的玩具……

對於孩子的“搗亂”表現, 大多數媽媽會想辦法拽著孩子, 不讓孩子靠近“危險”, 或者嚇唬孩子會摔著。 “這個不能摸”、“別碰, 危險”、“不可以”……焦慮的媽媽一天到晚都要追在孩子的後面, 阻止孩子的各種“冒險”行為, 這樣不心累才怪啊!

而另一類媽媽, 會把孩子常玩的幾個玩具洗刷乾淨, 喜歡咬就盡情咬吧;垃圾桶太髒, 插座、水壺東西太危險, 那就收起來吧;孩子喜歡爬上爬下, 那就在傢俱的邊邊角角粘上“海綿墊”, 盡情爬吧;要是孩子摔著了, 那就告訴孩子往哪個方向摔不會那麼疼。

Advertisiment
大不了摔疼了, 讓孩子大哭一場, 下次就知道這麼做是危險的了……

這樣帶娃, 省心多了吧!

2、“培養”比“養”更重要

當你追著孩子餵飯到處跑的時候, 小學霸們已經開始津津有味地看早教讀物了。

前者是“養”, 後者是“培養”。 如果我們每天都需要花個把小時來喂孩子吃飯, 光是這件事就消耗我們不少時間精力了, 還哪裡有什麼心思陪孩子玩遊戲、看書呢?

每一件事都親力親為代替孩子做, 不僅會讓我們不暇顧及培養孩子的其他能力, 還會使孩子主觀上有一種“我還是寶寶, 我還沒長大”的意識。

授之以魚, 不如授之於漁, 及時抓住時機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這樣我們才能在“養孩子”中騰出時間來“培養孩子”。

Advertisiment
不再需要大人鞍前馬後地“侍候”了, 孩子才會發展出一個獨立自主的自我。

3、創造機會, 增長孩子的見識

想要促進孩子的能力發展, 光是在他還小的時候, 拿著黑白卡片、彩色卡紙、兒童識物圖讓孩子一遍又一遍地看還不夠!得多創造機會, 帶孩子到外面走走, 告訴孩子他所看到的是什麼, 問問他聽到了什麼, 這樣更有利於促進孩子的能力發育, 增長孩子的見識。

我的朋友小M, 前幾年家裡經濟條件還沒那麼好, 但兩夫妻在帶孩子這件事情上方向一致, 同心同力, 一年內帶孩子逛遍了周邊城市的大大小小動物園、博物館、海邊等景點。 孩子雖然沒去過太遠的地方旅行, 但懂的東西絕不比那些常出門旅行的孩子少。

4、父母“懶”一點,
Advertisiment
鼓勵孩子多思考

每個孩子都會有“十萬個為什麼”的階段, 對此, 很多媽媽的做法可能是直接告訴孩子答案, 或者隨便給個答案就忽悠過去了。

但是, 如果我們稍微改變一下自己的應對方式, 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 朵媽曾在一本書上看到這樣一個小故事:

媽媽正在做包子, 3歲的女兒坐在小凳子上看著。

女兒突然問媽媽:“星星是從哪兒來的?”

媽媽邊揉麵粉, 邊對孩子說:“你想想看。 ”

女兒注視著母親揉面的動作:揪麵團, 擀面餅, 包包子……

思考了一會兒, 女兒說:“我知道星星是怎麼做出來的了, 是用做月亮剩下的東西做的。 ”

故事中的媽媽並沒有急著給孩子一個答案, 也沒有刻意引導孩子去思考, 一句稀鬆平常的“你想想看”,

Advertisiment
其實是我們每個當媽的都可以做到的。 “十萬個為什麼”的答案並不重要, 我們對待孩子的態度才是關鍵。 讓孩子自己發揮想像, 自己去思考, 或者告訴孩子如何才能知道答案, 這才是我們應該做的。 (關注微信訂閱號:朵媽親子時光, 聊聊親子育兒那些事)

【朵媽的話】

對於我們當媽的來說, 從生下孩子的那一刻起, 長征就開始了!而這一路上, 有的人能保持心態平和, 不斷充電, 保持一種良好的狀態。 而有的人, 一直都在為孩子勞心勞力, 最後孩子卻不如自己的初衷那般成長。 差別就在於, 第一類媽媽會著眼于想辦法解決長遠的問題, 而第二類媽媽只顧著眼前。 而你, 更願意做哪一類媽媽呢?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