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輕鬆搞定寶寶看病難題

寶寶看病, 貌似是個“抱著孩子上醫院”的簡單事, 但年輕的爸爸媽媽們一著急, 往往會讓看病變成全家的難題、難事。 其實, 瞭解帶孩子看病的一些基本技巧和方法, 就能讓孩子看病的過程更輕鬆、更有效。

竅門1:分析病情決定就診時間

CASE:一個媽媽抱怨, 說孩子深夜突然發燒到38℃, 兒童醫院的急診卻人山人海, 足足等待了3個小時才看上病, 等返回家中時天已經快亮了。 這一夜孩子又累又餓又煩躁, 反而加重了病情。 這位媽媽也直後悔:還不如先給孩子退燒, 讓孩子好好睡一覺, 早上起來再去看病呢!

問題:什麼狀況下孩子需要馬上去醫院?

Advertisiment

發熱是人體對疾病的一種防禦反應, 也是許多疾病發生過程中一個最常見的症狀。 不是說寶寶有點發燒就必須上醫院, 寶寶的體溫本來就比成人稍高, 還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而發熱。 所以當寶寶體溫不太高時不必急著上醫院, 多喝白開水、物理降溫、加強護理就可以了。 只要寶寶精神好, 就可在家觀察。 如果發熱同時伴有嘔吐、腹瀉、咳嗽、氣喘等, 應及時就診。 孩子患急重症時, 會有一些特殊表現, 如嗜睡、拒絕吃奶、拒絕喝水, 或者一喝水就嗆。 更嚴重的如抽搐、昏迷、口吐白沫, 這些症狀出現時, 上醫院就是刻不容緩的事了。

竅門2:照顧好生病寶寶的心理

CASE:東東天生膽小, 怕見生人。 這天東東得了肺炎,

Advertisiment
被爸爸火速送往醫院, 又是驗血又是輸液。 之後的幾天東東只要一看到白大褂就嚇得哭了。 爸爸說東東一點也不勇敢, 還告訴東東輸液一點也不疼, 再哭就不是男子漢。 可是東東不但沒有變得勇敢起來, 反而哭得更委屈了。

問題: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就醫過程中的恐懼情緒呢?

很多家長帶孩子看病, 都是二話不說, 抱著孩子就走。 到了醫院, 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身體的不適, 讓病中的小寶寶對醫院充滿了負面印象。 更何況在這裡, 寶寶要遭受驗血、輸液等種種身體痛苦, 小小的心靈難免抗拒和恐懼。 家長應該理解孩子的心理, 不要用“打針一點也不疼”的假話來騙寶寶, 而是應該告訴孩子“打針有點疼,

Advertisiment
但會讓寶寶的病變好”, 這樣的話才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要借看病的機會教給孩子如何面對疾病, 克服恐懼, 讓孩子理解治療和疾病的因果關係, 這樣孩子才能接受疼痛。 家長要有耐心, 要幫助孩子做好心理準備, 勇敢面對各種檢查和治療。 當孩子恐懼和哭鬧時, 家長應該幫孩子消解恐懼, 而不是大聲呵斥或嚇唬孩子。

竅門3:充分信任醫生

CASE:西西感冒發燒了, 醫生卻只給開了幾樣簡單的藥。 吃了藥, 西西的病到了晚上不但沒好轉, 反而好像更重了。 “這個醫生不行!”爸爸媽媽馬上帶著西西又到了另一家醫院, 給西西輸了液。

問題:治病越快, 醫術就越高明嗎?

寶寶生病, 家長比誰都急, 往往會在短時期內輾轉多家醫院, 頻繁換醫生診斷,

Advertisiment
採用不同的治療方法, 選用多種藥品。 專家認為, 這種做法是十分錯誤的, 因為每種治療都不是立竿見影的, 明顯的療效都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顯現出來。

用貴藥、多用藥也是年輕父母普遍存在的問題。 父母們擔心孩子病好得太慢, 還會給醫生壓力, 導致醫生不得不用大劑量, 用猛藥。 實際上, 對醫生欠缺信任, 一點小病就反復求診, 只能給病期寶寶帶來更大的負擔, 在父母的壓力下, 醫生也往往更容易採取過度治療的方案。 其實,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的病程, 父母應該認識到這一點, 並保持平和的心態。

竅門4:清晰準確描述病情

CASE:妞妞拉肚子了, 問診時醫生問:“什麼時候開始拉的?”媽媽說:“那天我出差回來就有點拉。 ”“發燒嗎?”“平時頭不熱,

Advertisiment
睡醒覺額頭似乎有點熱。 ”“一天拉幾次?”“每次打開紙尿褲都能看見已經拉了。 ”“母乳餵養還是混合餵養?”“我已經上班了, 每天都在擠奶……”

問題:如何正確有效地向醫生描述寶寶的病情?

孩子往往自己不會敘述病情, 要由家長訴說。 在臨床上可以見到有的家長敘述病情乾脆俐落, 有的則拖泥帶水, 也有的家長一問三不知。 其實, 醫生要瞭解的主要是這些疾病從發病至就診時的全部過程, 包括主要的症狀、發病的時間、部位、程度、伴隨的症狀等。 對於主要症狀, 家長應儘量說得準確, 例如“腹痛1小時”“咳嗽1周”等。 在病人很多、醫生很忙的情況下, 要求家長敘述病情既要詳盡又要簡練, 比如醫生問孩子什麼時候開始發燒, 有的家長回答:“昨天我休息,帶孩子到姥姥家去玩,去時還好好的,在姥姥家也挺好的,可回家的路上,孩子就沒有精神,我以為他玩累了,也沒有在意,晚上一試表,發現發燒了。”其實只需回答關鍵的一句話“昨天晚上開始發燒的”就可以了。家長除了要向醫生介紹孩子的主要病情之外,還要介紹孩子的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食欲、大小便等。如果幾位家長一起帶孩子看病,最好由一位最瞭解病情的家長向醫生敘述病情,千萬不要七嘴八舌。如果孩子是慢性病或複診時,病情、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要儘量帶病歷本或底方,以避免重複檢查。

竅門5:取藥時,核清藥單,看清劑量

拿處方箋及領藥時,別忘了核對藥單、藥袋上的姓名、年齡、性別、藥物種類、藥物數量及使用方法等之正確性。如果藥袋或藥品沒有任何標示時,應詢問醫師並請開立藥名貼於藥品上。而喂小朋友吃藥前,也應詳讀藥品說明書或藥袋上之用法、用量。小朋友如果目前正在服一些藥物,卻因不適再度就診時,應先諮詢目前服用的藥物品項:為慎重起見,也可向社區其他藥師諮詢有關藥量、藥性重複、是否錯開時間等事項。

帶寶寶看病省時的5關鍵點

1.選醫院——就近原則

當寶寶生病後,很多家長都是習慣性地帶寶寶去兒童醫院或是大醫院求醫,導致了兒童醫院、大醫院總是擠滿了人。其實寶寶的病基本都是常見病,如感冒、發燒、腹瀉等,這些病症一般醫院甚至社區醫院都能治療,沒必要去擠大醫院。醫院裡的病人越多,室內空氣往往就越差,寶寶看一次病,基本都要在醫院待上幾個小時,再加上此時寶寶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差,所以往往是“舊病未除,新病又添”,特別是流行病高發的季節,更容易在醫院被傳染到其他疾病。

選擇近一點的醫院,首先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其次也便於寶寶複診,三也容易與固定醫生建立穩定的醫患關係。如果附近剛好是兒童醫院之類的大型醫院,那麼可以採取家長先去排隊掛號、排隊候診,等差不多再回家抱寶寶或通知家人把寶寶送過來的方式,最大可能地降低寶寶待在醫院的時間。

2.省時間——提前預約

週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間,小病人急劇增加,所以帶寶寶去看病儘量避開節假日這些時間段。現在很多醫院都推出了預約服務,比如預約電話或是網上掛號,家長帶寶寶去醫院之前,可以先預約,最大程度地縮短在醫院等待的時間。帶寶寶看醫生時,最好有兩個以上的大人,有利於分工合作,減少求醫時間。

3.帶物品——求醫類和安撫類同樣重要

帶寶寶去看病,要準備的東西相當多,切勿因為趕時間而隨便將就,因為很可能需要在醫院待上大半天,如果發現缺東西的話,寶寶會更加煩躁不安,不肯配合治療。

求醫類物品:病歷、醫保卡、就診卡等,口罩、消毒濕巾(在醫院裡可以用來給寶寶擦手,寶寶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乾爽的貼身衣服(在寶寶流汗時可替換)。

安撫類物品:平時寶寶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壺(裝上溫開水)、紙尿褲、小玩具、小零食等。

4.安撫寶寶——向寶寶說明情況

安撫寶寶,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很多寶寶特別是小寶寶都是通過父母的表情來判斷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微笑的、鎮定的,寶寶也不容易感覺慌亂;如果父母的表情是焦慮的、不安的,那麼寶寶就容易抗拒周圍的環境。

其次是鼓勵寶寶,在帶寶寶去醫院之前,要先跟寶寶說明情況(不管他是否能聽懂),告訴寶寶會去到一個不如家裡舒服但是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地方;在寶寶打針或輸液之前,不要對寶寶撒謊說不疼,而是要告訴實情並鼓勵說“會有一點疼,但寶寶能夠堅持的”;寶寶做檢查的時候,盡可能在旁邊予以鼓勵。

5.與醫生交流——扼要講,仔細聽

兒科與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在於,兒科病人無法自行描述症狀,需要家長替代寶寶描述,這就要求家長在觀察寶寶病情時要特別仔細。回答醫生問題時切忌著急而滔滔不絕,只要把幾個關鍵點跟醫生說明就好,此時可以將寶寶之前的求診病歷讓醫生參考。不同年齡孩子的用藥量有所不同,在醫生開藥時,要主動告訴醫生孩子的實際年齡,也可以告訴醫生孩子的體重,以便醫生更精確計算出用藥量。

這樣可以更好描述寶寶病情:

·時間 包括發病時間、間隔時間和惡化時間,用準確的時間量度來表達,如“發燒5個小時”,而非模糊性的“從昨天就開始發燒了”。

·體溫 常見於發熱的寶寶。如果在家已經測過體溫,那麼共測過幾次,最高多少。或是用有點發燒、燙手、滾燙等大概描述。發燒時寶寶有無抽搐、身上有沒有出疹子等其他症狀也要向醫生說明。

·狀態 精神狀態和平時是否不同(是否嗜睡、哭鬧、煩躁),大便和平時是否不同(大便的次數、形態),是否咳嗽(次數、痰液狀態),飲食是否有變化等。

·過敏史 是否對某些食物及藥物有過敏的情況。

在醫生開完藥方後,注意傾聽醫生的叮囑,如用藥分量、飲食注意及日常注意等,必要時要跟醫生確定多少天后可以來複診。

拿藥時,要根據藥方再對一下藥物,仔細看藥盒上所寫的服藥時間和次數是否和處方上一致,以免拿錯藥或是弄錯分量,造成不必要的後果。在寶寶服藥後,家長要有耐心一點,不要急於給寶寶換醫生、換藥吃,更加不要隨意給寶寶增加藥的分量。即使病情好轉,也不要隨意停藥。

有的家長回答:“昨天我休息,帶孩子到姥姥家去玩,去時還好好的,在姥姥家也挺好的,可回家的路上,孩子就沒有精神,我以為他玩累了,也沒有在意,晚上一試表,發現發燒了。”其實只需回答關鍵的一句話“昨天晚上開始發燒的”就可以了。家長除了要向醫生介紹孩子的主要病情之外,還要介紹孩子的一般情況,如精神狀態、食欲、大小便等。如果幾位家長一起帶孩子看病,最好由一位最瞭解病情的家長向醫生敘述病情,千萬不要七嘴八舌。如果孩子是慢性病或複診時,病情、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要儘量帶病歷本或底方,以避免重複檢查。

竅門5:取藥時,核清藥單,看清劑量

拿處方箋及領藥時,別忘了核對藥單、藥袋上的姓名、年齡、性別、藥物種類、藥物數量及使用方法等之正確性。如果藥袋或藥品沒有任何標示時,應詢問醫師並請開立藥名貼於藥品上。而喂小朋友吃藥前,也應詳讀藥品說明書或藥袋上之用法、用量。小朋友如果目前正在服一些藥物,卻因不適再度就診時,應先諮詢目前服用的藥物品項:為慎重起見,也可向社區其他藥師諮詢有關藥量、藥性重複、是否錯開時間等事項。

帶寶寶看病省時的5關鍵點

1.選醫院——就近原則

當寶寶生病後,很多家長都是習慣性地帶寶寶去兒童醫院或是大醫院求醫,導致了兒童醫院、大醫院總是擠滿了人。其實寶寶的病基本都是常見病,如感冒、發燒、腹瀉等,這些病症一般醫院甚至社區醫院都能治療,沒必要去擠大醫院。醫院裡的病人越多,室內空氣往往就越差,寶寶看一次病,基本都要在醫院待上幾個小時,再加上此時寶寶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差,所以往往是“舊病未除,新病又添”,特別是流行病高發的季節,更容易在醫院被傳染到其他疾病。

選擇近一點的醫院,首先可以節省大量的時間,其次也便於寶寶複診,三也容易與固定醫生建立穩定的醫患關係。如果附近剛好是兒童醫院之類的大型醫院,那麼可以採取家長先去排隊掛號、排隊候診,等差不多再回家抱寶寶或通知家人把寶寶送過來的方式,最大可能地降低寶寶待在醫院的時間。

2.省時間——提前預約

週末、尤其是寒暑假期間,小病人急劇增加,所以帶寶寶去看病儘量避開節假日這些時間段。現在很多醫院都推出了預約服務,比如預約電話或是網上掛號,家長帶寶寶去醫院之前,可以先預約,最大程度地縮短在醫院等待的時間。帶寶寶看醫生時,最好有兩個以上的大人,有利於分工合作,減少求醫時間。

3.帶物品——求醫類和安撫類同樣重要

帶寶寶去看病,要準備的東西相當多,切勿因為趕時間而隨便將就,因為很可能需要在醫院待上大半天,如果發現缺東西的話,寶寶會更加煩躁不安,不肯配合治療。

求醫類物品:病歷、醫保卡、就診卡等,口罩、消毒濕巾(在醫院裡可以用來給寶寶擦手,寶寶能抓到的地方最好也先擦擦)、乾爽的貼身衣服(在寶寶流汗時可替換)。

安撫類物品:平時寶寶出外的常用物品,如奶粉、奶瓶、水壺(裝上溫開水)、紙尿褲、小玩具、小零食等。

4.安撫寶寶——向寶寶說明情況

安撫寶寶,家長首先要穩定自己的情緒,很多寶寶特別是小寶寶都是通過父母的表情來判斷周圍的環境是否安全。如果父母的表情是微笑的、鎮定的,寶寶也不容易感覺慌亂;如果父母的表情是焦慮的、不安的,那麼寶寶就容易抗拒周圍的環境。

其次是鼓勵寶寶,在帶寶寶去醫院之前,要先跟寶寶說明情況(不管他是否能聽懂),告訴寶寶會去到一個不如家裡舒服但是能夠幫助身體恢復健康的地方;在寶寶打針或輸液之前,不要對寶寶撒謊說不疼,而是要告訴實情並鼓勵說“會有一點疼,但寶寶能夠堅持的”;寶寶做檢查的時候,盡可能在旁邊予以鼓勵。

5.與醫生交流——扼要講,仔細聽

兒科與其他科目最大的不同在於,兒科病人無法自行描述症狀,需要家長替代寶寶描述,這就要求家長在觀察寶寶病情時要特別仔細。回答醫生問題時切忌著急而滔滔不絕,只要把幾個關鍵點跟醫生說明就好,此時可以將寶寶之前的求診病歷讓醫生參考。不同年齡孩子的用藥量有所不同,在醫生開藥時,要主動告訴醫生孩子的實際年齡,也可以告訴醫生孩子的體重,以便醫生更精確計算出用藥量。

這樣可以更好描述寶寶病情:

·時間 包括發病時間、間隔時間和惡化時間,用準確的時間量度來表達,如“發燒5個小時”,而非模糊性的“從昨天就開始發燒了”。

·體溫 常見於發熱的寶寶。如果在家已經測過體溫,那麼共測過幾次,最高多少。或是用有點發燒、燙手、滾燙等大概描述。發燒時寶寶有無抽搐、身上有沒有出疹子等其他症狀也要向醫生說明。

·狀態 精神狀態和平時是否不同(是否嗜睡、哭鬧、煩躁),大便和平時是否不同(大便的次數、形態),是否咳嗽(次數、痰液狀態),飲食是否有變化等。

·過敏史 是否對某些食物及藥物有過敏的情況。

在醫生開完藥方後,注意傾聽醫生的叮囑,如用藥分量、飲食注意及日常注意等,必要時要跟醫生確定多少天后可以來複診。

拿藥時,要根據藥方再對一下藥物,仔細看藥盒上所寫的服藥時間和次數是否和處方上一致,以免拿錯藥或是弄錯分量,造成不必要的後果。在寶寶服藥後,家長要有耐心一點,不要急於給寶寶換醫生、換藥吃,更加不要隨意給寶寶增加藥的分量。即使病情好轉,也不要隨意停藥。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