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軟下疳如何進行中醫

軟下疳在中醫治療中分為內治法、外治法及一些常用的驗方和中成藥, 在臨床治療中取得了較可靠的療效。 具體治療方法如下:

1)內治法

(l)淫火鬱滯:陰☆禁☆器暗紅腫脹, 繼而結塊漸生, 腐爛漸作, 膿水淋漓;自覺既痛又癢, 小便淋漓, 尿道刺痛, 甚則黃濁敗精;脈細數, 舌質紅, 苔薄黃微幹。 治宜疏利肝腎邪火。 方用清肝導滯東加減:扁蓄、瞿麥、黃柏、知母、蘆薈、滑石各IO克, 甘草、焦山梔、炒膽草各6克, 琥珀4.5克, 白茅根30克。

方釋:方用扁蓄、瞿麥、白茅根、滑石、甘草通淋利尿, 化解濕

熱;黃柏、知母、山梔、膽草清瀉肝腎邪火;琥珀清心解毒。

Advertisiment

(2)肝經濕熱:陰☆禁☆器皮腫光亮, 甚如水晶, 皮破流水, 腫痛日生, 癢痛相兼, 小便澀滯, 口燥咽幹, 脈弦數, 舌質紅, 苔薄黃且幹。 治宜清肝解毒, 化濕清熱。 方用龍膽瀉肝東加減:炒膽草、木通、黃芩、焦山梔各6克, 連翹、生地、車前子、歸尾各10克, 赤茯苓、澤瀉、麥冬、銀花各12克。

方釋:方用膽草、木通、黃芩、山梔、連翹、車前子清肝解毒, 利尿消腫;歸尾、赤苓、茯苓、生地涼血利尿;銀花、麥冬養陰解毒, 以固其本。

(3)脾虛氣陷:橫痃破潰, 久不收口, 患處色淡, 倦怠無力, 食少納呆, 舌質淡。 苔黃薄白, 脈沉細, 治宜健脾益氣升陽。 方用補中益氣湯:黃芪、炙甘草各15克, 人參、白術各9克, 當歸10克, 陳皮、生麻、柴胡各6—9克。

方釋:方用人參、黃芪、白術益氣健脾, 黃芪又能托毒生肌;柴胡、生麻升陽氣,

Advertisiment
調氣機;當歸養血生新;陳皮、甘草理胃和中。

(4)毒熱蘊滯:腹胯部紅腫, 或堅硬灼痛, 行走不便, 或潰破流膿而成橫痃, 味臭, 心煩, 便秘, 舌質紅, 苔黃, 脈弦數。 治宜散滯行瘀, 清熱解毒。 方用龍九丹:兒茶、血竭、乳香、沒藥、巴豆(不去油)、木香各等份。 為末, 生蜜和為丸, 豌豆大。 每劑9丸-空腹熱酒一杯送下, 大便行四五次, 方吃稀粥;腫甚者, 間日再服一劑。

方釋:方用兒茶、血竭散滯行瘀;乳香、沒藥活血化瘀止痛;木香行氣止痛;巴豆、消積化毒。 酌加:山甲內消散瘀, 活血通經;當歸尾活血補血, 以防逐瘀消積而傷正;僵蠶化瘀散結;黑牽牛通利下焦;甘草和中, 且解毒。

2)中成藥與驗方

(1)九味蘆薈丸:當歸、胡黃連、川芎、蕪荑、白芍各30克, 龍膽草(酒浸洗炒)20克, 真蘆薈15克, 廣木香、甘草各l0克。

Advertisiment
研細末, 米粥為丸如麻子大, 每次服3-4.5克, 溫開水送下。 體虛加服歸脾湯、逍遙散。 主治各個時期的疳瘡。

(2)化淫消毒湯:白芍、金銀花各30克, 當歸、土茯苓各15克, 炒山梔、蒼術、青黛、生地各10克, 生甘草3克。 水煎服。 主治淫☆禁☆水鬱滯證型疳瘡。

(3)加味逍遙散:柴胡、當歸、龍膽草、花粉各6克, 白術、玄參各15克, 茯苓、炒梔子各10克, 甘草、陳皮、荊芥各3克, 防風1.5克。 水煎服。 主治女性疳瘡。

(4)桃仁散:桃仁21粒(研爛), 雄黃粉、白薇粉各6克, 炙甘草1.5克。 各研細末, 蘸雞肝後, 納入服用, 每天3次, 主治婦女疳瘡。

(5)解毒木通湯:木通、黃連、龍膽草、矍麥、滑石、山梔、黃柏、知母各3克, 蘆薈、甘草各1.5克, 燈芯12根為引。 煎服, 主治男女疳瘡。

3)外治法

(l)疳瘡初起, 紅腫流膿時, 先用大豆甘草湯(黑豆50克、生甘草30克、槐條60克),

Advertisiment
水煎取汁外洗, 然後先用二靈丹或旱螺散外搽患處, 外蓋白玉膏。

(2)疳瘡潰爛, 以痛為主時, 選用鳳凰散;疳瘡潰爛, 以癢為主時, 選用黑香散;疳瘡潰爛, 日久不收時, 選用七寶檳榔散、聖粉散、珍珠散, 先用苦參或陳松蘿茶, 水煎取汁外洗, 後用一方外搽或香油調糊外塗均可。

相關用戶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