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蹣跚學步,邁出成長第一步

爬行經驗讓寶寶走得更穩

在正常的嬰幼兒發展進程中, 扶著東西站立與移動的行為, 在寶寶1歲前就會慢慢出現, 但若有足夠的誘因, 也會讓正在開始學習爬行的寶寶想要扶著傢俱站立或走動。 此時, 爸爸媽媽雖然會對寶寶的快速進展感到驚喜, 但提醒父母, 該階段還是應該要將寶寶動作學習的重點放在爬行上。

爬行不僅是寶寶開始探索世界的第一步, 更是刺激寶寶腿部肌肉發展、練習動作協調與平衡感的重要過程。 若寶寶在8個月到1歲之前, 以鼓勵的方式, 讓爬行學習多於走路學習, 便能幫助寶寶日後走得更好、跨步跨得更平穩。

Advertisiment
職能治療師呂忠益表示, 寶寶站立時, 因為眼睛所能接觸的視線範圍遠比爬行時要開闊, 因此, 常常會發現寶寶學會站立後就不願意爬行了, 此時, 家長可以營造環境、創造誘因多多鼓勵寶寶爬行, 如在安全的空間中撤掉可以扶助的傢俱, 以食物或玩具引導爬行或者陪著寶寶爬行等。

平衡能力有助學步

寶寶的腿部肌肉發展從三四個月時的踢腿、五六個月時扶腋下就想往上蹬的動作可看出端倪, 一直到七八個月時寶寶開始爬行, 髖關節、膝關節與大腿的肌耐力就會快速發展。 此時, 建議爸爸媽媽可以多帶寶寶到公園, 抱著他滑滑梯或蕩秋千, 以刺激和訓練平衡感。 寶寶日後願意放手走路的關鍵,

Advertisiment
除了下肢肌肉的力量足夠之外, 平衡能力也必須具備, 否則會有重心不穩的不安全感。 無法平衡身體與四肢, 寶寶依然不敢放手走路。 因此, 家長平常在家中除了鼓勵寶寶多爬行, 善用公園中的滑滑梯與秋千, 對於訓練寶寶的平衡能力及培養日後的走路能力也有很大幫助。

警惕W跪坐姿(Wsitting)

當寶寶學會坐之後, 若家長經常看到寶寶的坐姿呈現膝蓋向前、腳掌向兩側後方的W跪坐姿, 爸爸媽媽需要耐心提醒並矯正寶寶的動作, 改為盤腿或將兩腳掌向前伸的坐姿。 對於習慣性W跪坐的寶寶, 長久下來, 日後不但容易造成“外八”或O形腿, 腿部的力量容易不足, 嚴重者在動作協調上可能也會出現問題。

Advertisiment
職能治療師呂忠益建議, 1歲半之前寶寶若出現W跪坐姿時, 通過及時的提醒與動作矯正可幫助寶寶改變習慣, 但若1歲半後, 寶寶仍有W跪坐姿的習慣, 且換成盤腿坐姿時會有困難, 此時就需要職能治療師或物理治療師的説明與訓練。

適時幫助跨出第一步

對寶寶來說, 環境中充滿了許多新奇有趣的事物, 家長若能讓寶寶盡情地探索空間而不過度保護, 能幫助寶寶在接受足夠的環境刺激後, 自然而然養成能力, 而通過適當地引導, 也能幫助寶寶每一階段的學習。 職能治療師呂忠益表示, 要鼓勵寶寶站立或者走路, 可以從鼓勵寶寶爬行開始, 當爬行的經驗足夠後, 寶寶自然會想扶著傢俱站立, 或者爸爸媽媽可以利用小桌子,

Advertisiment
在桌邊擺上寶寶喜歡的玩具或米餅, 並在寶寶想站起來的時候, 順勢輕輕托一下寶寶的屁股, 創造他第一次站立的成功經驗, 使寶寶有持續練習站立或走路的欲望, 而等到寶寶開始習慣走路時, 爸爸媽媽也可以牽著寶寶或托著寶寶的腋下, 讓他練習走S形的路線, 嘗試走幾步後轉彎, 讓他既可以練習跨步也能訓練平衡感, 並懂得控制腿部肌肉力量。 基本上, 只要能走得好S形路線, 走直線就能更平穩、更不容易跌掉。

當寶寶愛踮腳尖, 學卡通人物踮起腳

尖走路, 可以訓練寶寶的平衡感, 但若1~2歲的寶寶長期習慣踮腳尖走路或跳躍, 爸爸媽媽就必須多加留意了。 建議父母在寶寶躺下時, 一手握住寶寶後腳跟, 另一隻手嘗試輕輕轉動或上下扳動腳踝,

Advertisiment
檢測寶寶的阿基裡斯腱是否僵硬且有明顯阻力。 若有僵硬的傾向, 需求助醫師的診斷與幫助;若無僵硬的跡象, 且踮腳尖只是偶發情況, 爸媽就無需太過在意。

寶寶的第一雙鞋

可愛的寶寶鞋琳琅滿目, 注重寶寶打扮的同時, 也不應忽略安全性。 3歲以前寶寶的足弓還不明顯, 腳掌也還在持續發育中, 若要為寶寶選購鞋子, 必須著重在包裹性(無需有足弓墊), 並大小適中(穿著後, 鞋後不超過一根食指的寬度), 才能穩定學步兒的腳踝, 不容易造成跌倒或扭傷;寶寶1歲半前, 也建議儘量不要穿著包裹性較低的拖鞋與涼鞋。

當寶寶開始會扶著傢俱移動時, 若要帶寶寶外出, 鞋子的選擇除了要注重鞋底的柔軟與包裹性外, 家長還可以選擇有聲光回饋的學步鞋,讓寶寶每跨出一步都覺得有趣好玩,進而願意多走路。除此之外,建議父母在家中或安全的環境下,讓寶寶多多赤腳走路,可以讓他的腳底有機會接受各種不同質地的觸覺刺激,並豐富寶寶的觸覺經驗,也能減少寶寶日後發生感覺神經失調(觸覺敏感)的概率。

適當使用螃蟹車

在寶寶開始培養移動能力時,螃蟹車的輔助,能讓爸爸媽媽較輕鬆省力,也能滿足寶寶移動與探索環境的需求,適當的使用對平衡能力的養成有正面影響,如寶寶會比較主動、活潑、愛叫等;但若過於依賴,則會讓寶寶因為習慣屁股有支撐,而無法或不願練習使用腿部的力量。因此,建議在寶寶滿7個月、肚子比較有力量之後再使用螃蟹車,除了當成玩具偶爾玩玩,使用時間也建議不要超過30分鐘。若座位能夠調整,也要調整成寶寶腳掌能剛好踩在地上的高度,才不會讓寶寶因為踮腳尖走路而有不當的施力。

仔細觀察,正面響應

無論是鼓勵寶寶爬行或跨出第一步,爸爸媽媽的耐心與正面回應都能讓寶寶更願意嘗試並努力,但若發現寶寶不願意爬行或學步時,除了以他喜愛的物品或食物為誘因來引導之外,父母也需仔細觀察寶寶的不願意是出於“不想”還是“不能”。例如:如果寶寶不願意放手走路是因為平衡能力不足,就需要針對平衡感做練習與訓練;如果不願站立的原因是腿部力量不足,就需借助按摩觸摸或抬腿踢腳、蹲站等訓練來促進神經的發展。此外提醒爸爸媽媽,寶寶的發展無需過於著急,慢慢進步沒有關係,但仍要仔細觀察,若寶寶的行為動作出現異常,要抓緊求助專業人員,才不會錯失矯正時機。

營造安全環境

因為初次學會走路,寶寶發現在環境中似乎多了一些主動權,隨著移動能力的進步,他不但十分享受移動的過程,探索行動也成了每天睡醒後的重要任務。此時,為寶寶打造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能讓寶寶玩得開心、也能讓爸爸媽媽放心。建議爸爸媽媽留意家中尖

銳、易破碎物品的擺放,桌角、容易拉動的沉重抽屜、插座、熱水瓶等,都要仔細規劃收納,也可善用防撞邊條、柵欄、巧拼或軟墊來營造適合寶寶探險的居家環境。同時,牽著學步兒的小手走路時,要注意避免因為身高差距,造成寶寶肩關節脫臼受傷,建議以跪姿托住寶寶的腋下來協助他的走路練習。

家長還可以選擇有聲光回饋的學步鞋,讓寶寶每跨出一步都覺得有趣好玩,進而願意多走路。除此之外,建議父母在家中或安全的環境下,讓寶寶多多赤腳走路,可以讓他的腳底有機會接受各種不同質地的觸覺刺激,並豐富寶寶的觸覺經驗,也能減少寶寶日後發生感覺神經失調(觸覺敏感)的概率。

適當使用螃蟹車

在寶寶開始培養移動能力時,螃蟹車的輔助,能讓爸爸媽媽較輕鬆省力,也能滿足寶寶移動與探索環境的需求,適當的使用對平衡能力的養成有正面影響,如寶寶會比較主動、活潑、愛叫等;但若過於依賴,則會讓寶寶因為習慣屁股有支撐,而無法或不願練習使用腿部的力量。因此,建議在寶寶滿7個月、肚子比較有力量之後再使用螃蟹車,除了當成玩具偶爾玩玩,使用時間也建議不要超過30分鐘。若座位能夠調整,也要調整成寶寶腳掌能剛好踩在地上的高度,才不會讓寶寶因為踮腳尖走路而有不當的施力。

仔細觀察,正面響應

無論是鼓勵寶寶爬行或跨出第一步,爸爸媽媽的耐心與正面回應都能讓寶寶更願意嘗試並努力,但若發現寶寶不願意爬行或學步時,除了以他喜愛的物品或食物為誘因來引導之外,父母也需仔細觀察寶寶的不願意是出於“不想”還是“不能”。例如:如果寶寶不願意放手走路是因為平衡能力不足,就需要針對平衡感做練習與訓練;如果不願站立的原因是腿部力量不足,就需借助按摩觸摸或抬腿踢腳、蹲站等訓練來促進神經的發展。此外提醒爸爸媽媽,寶寶的發展無需過於著急,慢慢進步沒有關係,但仍要仔細觀察,若寶寶的行為動作出現異常,要抓緊求助專業人員,才不會錯失矯正時機。

營造安全環境

因為初次學會走路,寶寶發現在環境中似乎多了一些主動權,隨著移動能力的進步,他不但十分享受移動的過程,探索行動也成了每天睡醒後的重要任務。此時,為寶寶打造一個安全的居家環境,能讓寶寶玩得開心、也能讓爸爸媽媽放心。建議爸爸媽媽留意家中尖

銳、易破碎物品的擺放,桌角、容易拉動的沉重抽屜、插座、熱水瓶等,都要仔細規劃收納,也可善用防撞邊條、柵欄、巧拼或軟墊來營造適合寶寶探險的居家環境。同時,牽著學步兒的小手走路時,要注意避免因為身高差距,造成寶寶肩關節脫臼受傷,建議以跪姿托住寶寶的腋下來協助他的走路練習。

相關用戶問答